中英非协力合作保护非洲森林,加强中非可持续森林管理
0 Comment
非洲大地资源富饶,文化多元,经济和政治经历着飞速发展和转型。在所有人的眼里,未来几十年的非洲将是世界发展的焦点。 乌干达 Tree Talk Plus项目主任Gaster Kawoobye说: “有研究显示,非洲森林可以帮助将全球气温的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中国和非洲国家可以加强合作,保护非洲森林。” 过去十年中,中国在非洲森林开采树木、出口木材、进行木材加工。为了加强中国在非洲的可持续森林投资管理,GEI开展过两项研究,分别分析了中国在非洲四个国家土地利用行业投资对森林的影响,以及中国与非洲国家木材贸易数据不对等情况。 非洲的日益开放为中非之间的商业和政治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和非洲可以通过多方交流与探讨,共同努力,确保木材贸易及其它相关商业活动的可持续性,最终取得双赢。自2013年开始,中非森林管理学习平台致力于促进中非多方沟通交流,探讨如何解决各类林业相关问题,促进非洲的可持续林业发展。 GEI项目经理任鹏说在平台大会的主持中说: “这是中非学习平台的第三次会议,是强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会。我们感谢所有从非洲远道而来的合作伙伴。” 此次会议由GEI与多方联合举办,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CAF-RIFPI)、国家林业局林产品国际贸易研究中心(SFA-CINFT)、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欧洲森林研究所-EU FLEGT项目、以及世界自然基金(WWF)中国。超过100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平台会议,他们来自英国、中国、加蓬、乌干达、喀麦隆、刚果(金)、西班牙、莫桑比克等12个国家。 中非森林管理学习平台第三次会议 – GEI 2016 会议由专题讨论、分组讨论、以及小组汇报研究的形式组成。两天的会议中,每位参会者都有机会分享他们的专业见解,提出问题,并根据个人经验和通过与其他国家代表的交流,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会议中,中非双方分别提出了各自关注的重点:中方代表强调了在非洲发展木材深加工为非洲伙伴提供附加值的必要性,非洲代表重点希望探寻中国企业与当地机构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方式。 Quotes and Feedback... Read More
推动中缅竹子产业合作
杭州,2016年10月23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的协调下,应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CBRC)钟哲科博士的邀请,由缅甸竹藤商会、NGO和中小企业组成的六人代表团赴中国浙江和安徽进行考察交流。 作为美国布莱蒙基金(Blue Moon Fund)支持的“发展缅甸竹子产业以实现森林保护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项目,此次考察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竹子种植,竹制品加工工艺和商业发展模式,并寻求潜在的中缅竹子产业的合作,推进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 在竹子中心钟博士的带领下,缅甸代表团和GEI的官员们走访了多个竹子和竹笋加工制造企业,涉及工艺涵盖了竹丝板、竹炭、竹木餐具、家具、竹席和窗帘等制作,可谓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提升竹子产业创业精神 竹丝板技术 第一站考察团来到了位于安徽省广德县的目前国内制作室内外竹丝板技术最好的宏宇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缅甸代表团们对公司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赞不绝口,并对竹丝板的生产加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钟博士和宁董事长向缅甸代表团介绍竹丝板的制作工艺 – GEI 2016 竹木炭生产 第二站我们走访了有着竹子之乡之称同时也是电影卧虎藏龙竹林打戏取景地的浙江省安吉县。钟博士重点介绍了一家零排放的竹木炭生产企业,并表示现在竹木炭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可以考虑将该技术引入缅甸,不仅能够扩大市场、提高收益对环境的保护也有重要的意义。 缅甸代表团向GEI项目官员询问竹炭生产工艺细节 – GEI 2016 竹子加工制造 第三站考察团重点走访了三家位于杭州余杭区百丈镇的优秀竹子加工制造企业,其中包括以竹木餐具闻名的双枪竹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竹席和窗帘生产为主的富诚竹木公司、以及创新小家具生产企业一顺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考察团们对地方企业家们的创新精神,改良的机器、生产工艺和精美的竹制品赞叹不已。 考察团参观双枪公司的各色竹木餐具- GEI... Read More
雾霾天的“真爱”聚会:信息披露推动可持续金融与投资
10月15日,北京市空气指数AQI高达240,为重度污染。传说在这一天相见的人们都是真爱。这天下午,在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ISD)的呼唤下,来自公益、研究和咨询领域的伙伴相聚一堂,围绕如何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和增加企业/金融机构透明度,推动可持续金融和投资的话题开展了讨论。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的王茗萱分享了IPE自2006年以来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工作。 经过十年的建设,IPE的环境数据库中已经收纳了超过28万条企业环境监管记录,超过50个大型国际国内品牌持续使用IPE数据库对其在华供应商进行环境管理。以苹果公司为例,公司定期参考数据库信息,推动上游电子厂、螺丝厂等供应商整改废水排放超标的行为,在IPE绿色选择IT行业中排名第1。 IPE还在2013年启动绿色证券项目工作,聚焦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及其背后投资者,将上市公司与下属企业环境监管信息相关联,形成绿色证券数据库,并通过披露上市公司关联方的在线排放违规问题,推动近30家上市企业做出公开说明和完成整改。 茗萱指出,8月31日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了“绿色金融体系要‘解决绿色投融资所面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系统公开的环境信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可以广泛应用于绿色金融的以下领域: 为进一步发挥环境信息公开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IPE蔚蓝地图App数据库即将上线面向金融机构用户的界面,期待新模块的广泛应用! 《奥尔胡斯公约》,环境信息公开的国际法基石 《奥尔胡斯公约》全称为《在环境问题上获得信息、公众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公约》,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设立。GEI的朱蓉刚刚赴日内瓦参加了《奥尔胡斯公约》的工作组会议,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公约的一手信息分享。 《奥尔胡斯公约》于2001年10月30日生效,目前有47个缔约方。缔约方均为UNECE成员,包括46个国家以及欧盟。公约有三大支柱,分别确保了公众在环境问题上的三大权利: 《公约》就这三个方面规定了缔约方需履行的责任,并提供了相应的执行指南。缔约方需要: 采取必要的立法规章和其他措施,建立和保持一个落实公约各项规定的明确透明并连贯一致的框架; 确保各级官员和部门在环境问题上协助和指导公众获取信息,促进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并在公众中促进环境教育; 促进在国际环境决策进程中和在涉及环境的国际组织框架内应用公约中的原则,确保按照公约规定行使权利的人不致因此而遭受任何形式的处罚迫害或骚扰; 对倡导环境保护的协会组织或团体给予适当的承认和支持,并确保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与这项义务相一致; 在公约有关规定范围内公众应能在环境问题上获取信息、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不因公民身份、国籍或居所而受任何歧视、法人不因注册地或有效活动中心所在地而受到任何歧视。 《奥尔胡斯公约》为可持续金融和投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包括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在内的多边金融机构都会参考《公约》内容制定其环境政策。《公约》也为包括NGO在内的多利益相关方提供了环境监督的原则和工具。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和NGO将前往中亚与欧洲的公约缔约国家开展工作,《奥尔胡斯公约》及缔约方的相关国内框架,将为以上各方的环境工作提供参考。 GEI小编语:推动可持续金融与投资离不开环境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的提高。目前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主要采取志愿性披露,重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相较于国际良好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未来中国在政策、工具等方面可以参考国际良好实践,加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国内外开展投融资的环境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使金融与投资活动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 环境信息数据库小贴士 扫描以下二维码,可以了解苹果等173家知名企业的环境表现排名,以及查询全球的淡水、森林、碳排放、保护区等环境信息。UNEP环境信息数据库的信息还可以以地图、图表、数据表单等形式下载哟。 关于“可持续金融与投资畅谈会” 今年初,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ISD)等十一家非政府机构起成立“可持续金融与投资工作组”。工作组致力于凝聚各机构的关切和智识,推动二十国集团会议(G20)、金砖国家会议等国际对话机制的可持续金融与投资议程。... Read More
缅甸考察团访问中国,交流学习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经验
北京,2016年10月8日–缅甸森林覆盖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降低了30%。保护森林对缅甸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民生计至关重要。近两年,在GEI的协调推动下,中缅两国林业部门开展了多次对话交流,在双边协作打击边境非法木材贸易方面成效卓著。在打击非法贸易的同时,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高缅甸国内木材产业的附加值,规范对木材企业的监管,是缅甸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内挑战。 今年九月底,GEI促成一支包括缅甸资源环保部、商务部、产业协会、林业企业和NGO等共八名代表在内的考察团访问中国,交流学习中国的林产业发展经验。作为交流的一部分,考察团参观了位于黑龙江绥芬河市的绥芬河木业园,了解木材加工技术、园区经营管理经验和相关配套政策。 绥芬河位于中俄边境,是中国主要的木材加工和交易中心之一。在绥芬河市,缅甸考察团了解木材加工业先进的制造、操作和管理技术,并沿途参观了中俄边境,学习中俄边境货物进出口管理流程及海关和商检的“一站式”快速通关服务。 在绥芬河木业园创新概念和运作模式背后,是作为国企的中林集团与当地民营企业的公私合营伙伴关系(PPP),使园区实现了市场化的运营。此外,中央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为园区内中小木材加工企业提供的、包括干燥和物流等在内的集成化服务,在帮助园区企业降低商业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中小企业的监管问题。为加强内部合作,园区还帮助园内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寻找业务合作,并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和木制品在线交易平台。 目前缅甸的木材加工企业基本为中小企业。 缅甸林产品商业联合会董事吴登温(U Thein Win)表示:“看见园区在PPP模式下运作,园区内的中小型木材加工企业的发展,以及园区为企业提供的合作和管理方式,我们感到很兴奋。” 缅甸资源与环保部林业司司长吴尼尼觉(U Nyi Nyi Kyaw)同样表达了他对于在缅甸开展类似园区运作模式的浓厚兴趣。他谈到: “我们将会和木材商会及企业讨论一下,看这个事情在缅甸可以怎么操作。” 非法木材贸易、自然森林资源的不可持续管理和国内高附加值加工的匮乏,都是缅甸林业所面临的挑战,而技术、政策和强有力的执行和监管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GEI将继续致力于推进和拓展中缅之间的林业交流与合作,共同打击非法木材贸易,促进可持续的林业投资与贸易。
中外民间机构谏言G20 推动可持续金融与投资
杭州,2016年8月15日。为呼吁二十国集团(G20)关注金融和投资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创绿研究院、国际河流、世界能源研究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中外民间机构共同起草了《关于二十国集团推动可持续金融与投资的建议》。通过向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C20)会议筹委会提交《建议》并参与C20公报磋商会和C20会议,《建议》的部分内容被纳入C20公报第20条中。 《建议》谏言G20各成员国政府提升金融和投资活动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保障多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和磋商,加强防控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引导公共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和气候友好投资。 关于G20和C20 G20会议机制始于1998年,是各成员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就国际金融治理进行合作和磋商的平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G20在2008年确立首脑峰会机制,并逐步纳入发展、贸易、投资、能源和气候变化等议题。G20作为全球治理的区域对话机制,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年G20峰会的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将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 C20会议机制始于2013年俄罗斯G20期间,每年由G20峰会主办国的民间机构筹办。C20是世界各国民间机构围绕G20议题进行讨论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会议公报向G20提交相关意见和建议。 7月5日至6日,主题为“消除贫困、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与民间贡献”的2016年C20会议在青岛举行。会议通过了C20公报,并在闭幕式上向 G20事务特使王小龙递交。 2016年C20公报第20条 (阅读全文请点此) 积极支持G20关于绿色金融的行动和倡议,呼吁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升级为G20工作组。将绿色金融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公共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绿色项目,促进更多绿色PPP项目的实施,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投资。考虑实行绿色税收,加大绿色债券发行力度,支持绿色债券的第三方认证并形成国际标准。加强碳交易市场建设与国际合作。国内国际经济项目实施应更多关注和评估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增强在环境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民间组织关于二十国集团推动可持续金融与投资的建议 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创绿研究院、国际河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社会资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资源研究所、乐施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我们作为致力于与公共、私营部门共同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民间组织,认识到: 金融和投资活动通过连结区域和世界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传统的金融和投资活片面强调经济增长,不仅随时面临波动和危机,还给全球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尤其是在环境治理和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金融和投资活动通常伴随大量环境和社会风险,引发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社会冲突、投资损失等问题。 作为全球治理的区域对话机制,G20在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方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15年安塔利亚峰会公报中,各国领导人承诺将有力促进投资,支持可持续性,确保包容性增长。2016年,G20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力图识别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制和市场障碍,研究如何动员私人资本开展绿色投资。同年7月,贸易部长会议通过《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指出投资政策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目标,促进投资者遵循负责任企业行为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国际最佳实践。 我们建议C20各成员国政府采取以下措施,促使金融和投资活动的发展路径更可持续: 将绿色金融和负责任投资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防控金融和投资活动的负面环境和社会影响,并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识别环境和社会风险对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推动制定G20框架内的风险防控公共机制; 将信息披露纳入法律法规,要求金融机构和企业增强在环境、社会和气候影响方面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保障社区、民间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磋商和监督; 加强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环境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建立强有力的问责与申诉机制;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公共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绿色项目;... Read More
政府对话、行业协会,助力中非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
喀麦隆杜阿拉市,2016年6月22日–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和贸易近年来飞速增长,其中林业投资和贸易备受关注。从非洲出口的木材,有75%销往中国。中非林业投资与贸易对非洲森林资源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中国在非洲土地相关行业的投资(包括矿业、农业以及基础设施等)对当地森林土地利用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本次活动作为“中非合作促进森林资源治理”项目的组成部分,由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和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共同支持。 中非合作促进森林资源治理”项目涉及中国以及喀麦隆、刚果(金)、乌干达、莫桑比克等非洲四国。在此项目下,GEI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组开展一系列活动与研究,希望促进包括以上四个非洲国家在内的中非林业投资贸易对话,提高对森林有影响的其他土地利用行业(包括矿业、农业以及基础设施等)投资、贸易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中喀林业政府部门对话 – GEI 2016 中国喀麦隆木业协会成立大会 – GEI 2016 GEI等参观植物园 GEI任鹏(右)与木材企业员工合影 2016年6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组项目经理任鹏和项目官员马倩儒远赴非洲喀麦隆杜阿拉市,与“中非合作促进森林资源治理”项目喀麦隆合作伙伴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并且参加包括中喀林业政府部门对话、中国喀麦隆木业协会成立,以及可持续森林经营和教育培训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GEI工作人员积极与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各木材企业代表,非政府组织展开交流,为GEI今后在喀麦隆的项目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
GEI引领非洲记者重新审视中国对非投资贸易——中非投资贸易媒体培训工作坊在非举办
杜阿拉(喀麦隆)、坎帕拉(乌干达),2016年5月16日 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和贸易近年来飞速增长,其中林业投资和贸易备受关注。从非洲出口的木材,有75%销往中国。中非林业投资与贸易对非洲森林资源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中国在非洲土地相关行业的投资(包括矿业、农业以及基础设施等)对当地森林土地利用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组从2013年开始主持参与“中非森林治理项目”,在此项目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记者交流、调查研究、高层对话等。我们希望通过促进中国和莫桑比克、喀麦隆、乌干达、刚果(金)等非洲国家的林业投资贸易双边对话,加强非洲国家的森林良好治理,提高中国在非洲林业及相关土地利用行业投资贸易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GEI任鹏(后排九)、张经纬(左二)与喀麦隆参训记者合影 – GEI 2016 近日,近四十名非洲记者参加了5月12-13日和16日在喀麦隆杜阿拉和乌干达坎帕拉举办的“中非投资贸易媒体培训工作坊”。 此次喀麦隆活动由当地环境机构Centre pour l’Environmennement et le Développement (CED)、WWF喀麦隆、和NESDA-CA(中非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网络)共同承办,乌干达活动由当地智库Advocates Coali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ACODE)主办。两次活动作为中非森林治理对话平台项目的组成部分,均获得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和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的支持。 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组的任鹏和张经纬赴非洲,为关注中国海外投资的非洲记者进行专题培训。在两次工作坊上,GEI向希望对中非投资进行报道的记者介绍了中国的海外投资贸易情况,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贸易和其社会环境影响,并从一个环境类民间组织的视角介绍了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类型、特点以及对企业进行研究、与企业进行沟通的方法。他们还向喀、乌两国记者分享了GEI在2014年出版的《走出去——中国对外投资、贸易和援助现状及环境治理挑战》,希望记者们通过加深对中国海外投资贸易的基础了解,对此议题进行更准确、客观的报道。 第一财经日报北京分社王琳和新华社驻乌干达记者袁卿作为中国记者代表,也分别在喀麦隆和乌干达的工作坊中分享了他们对中国投资公司进行实地采访的经验。... Read More
中国负责任林产品贸易与投资联盟成立
上海,2016年4月22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气候变化为特征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林业已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开展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016年4月21日,由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支持和指导的“中国负责任林产品贸易与投资联盟”正式成立。共有34家林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及媒体等作为倡议组织进行了签名。作为“中国负责任林产品贸易与投资联盟”发起机构之一,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的金嘉满主任代表GEI参加了成立仪式并签名。 中国是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生产合法、可持续的绿色林产品,推动负责任林产品生产、贸易和投资,对推进全球森林治理意义重大,也是中国林产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林业行业发展的利益方,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负责任林产品贸易与投资联盟代表合影 – GEI 2016 由于中国林产品加工企业尚缺乏开展负责任林产品贸易的承诺与责任感,限制了木材合法性工具应用的效果,“中国负责任林产品贸易与投资联盟”希望建立一种有效的市场服务和激励机制,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承诺和实践合法和可持续的林产品贸易,从而实现限制非法采伐的总体目标。 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OITE) 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OITE)深入关注中国林业关注和政策发展。除了我们在打击缅中非法木材贸易的工作之外,我们一直在分析过去中非木材出口和进口数据的差异。另外,我们发布了中国企业可持续海外森林管理指南“中国企业可持续海外造林指南”(2008年)和“中国企业可持续海外森林管理与利用指南”(2009年)。这个联盟是加强中国国内林业管理和国际林业政策的关键一步。
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培训
为提升中国企业对外活动的可持续性,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一直致力于投资风险研究,对中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进行培训。今年10月和11月,GEI海外投资贸易和环境项目与GEI重要合作机构共同举办了两场培训,帮助企业更好地处理海外面临和环境和社会风险。 能力建设培训是GEI投资、贸易和环境项目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中国企业海外活动的可持续性。此外它还致力于提升企业在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和机构规定下进行投资活动的能力。 我们总结了两次培训的讨论和反馈情况,以便为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环境保护方面提供参考。其中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关注和应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方法让中国企业获益良多。 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能力建设——2015年10月25日,北京 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公民委员会以及GEI四家机构联合举办了“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能力建设培训班”(第一期)。 此次北京的培训,有来自共50家公司和研究机构的近80名高管参加,期间学习如何在对内和对外投资中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本培训利用GEI具体的“走出去指南”,指导企业如何在海外实施投资以降低投资、贸易和环境风险以及社会风险。 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原环保部总工程师杨朝飞致开幕词: 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在过去的十几年飞速增长,直接投资额在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间从2亿美元上升到了57.4亿美元,增长了28.7倍。这种增长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原环保部总工程师杨朝飞在开幕词中介绍说,“然而,由中国企业经营开发活动产生的一系列环境社会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东道国政府和民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此引发的诸如缅甸密松水电站被搁置、莱比塘铜矿遭到停产调查等事件,不但令相关中方企业损失惨重,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当地国的形象。 GEI执行主任金嘉满致辞: 现在中央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其中涉及的56个国家都是次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希望)现在中国不但要把自己的技术和投资带出去,更重要的是要把企业社会责任和对当地的环境影响做得更好……希望通过这次培训,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NGO)在一个平台上合作,帮助把未来’一带一路’、以及企业’走出去’,做得更漂亮。 亚洲基金会项目经理黄真发言 四家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来组织这样的培训,希望在此次基础上能进一步完善内容,以便将来在国内继续开展类似培训,推动企业在这个领域做得更好。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能力建设——2015年11月21日,昆明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论坛暨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能力建设培训班由云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和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共同举办。共有来自相关企业及研究机构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以提高相关环保管理部门和机构的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做好“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为目标,通过引导和规范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提高相关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应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能力。 论坛在亚洲基金会项目经理黄真女士的致辞下拉开帷幕,黄女士代表资助方对大家前来参会表示感谢,同时她也表示希望能继续开展相关培训,推动企业在此领域内进一步发展。 会上,几位重量级嘉宾就海外贸易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发表了讲话: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副会长刘卫华先生介绍了企业责任;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崔书红主任发表了题为“环境影响评估”的演讲; GEI海外投资、贸易与环境项目经理任鹏先生进行了“海外投资环境影响案例分析”; 原环保部应急中心张志敏主任解释了环境政策工具 演讲者分别就企业公民社会责任、环评制度简明讲义、对外投资企业环境影响案例分析和综合环境政策工具等方面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也解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 Read More
中缅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补充协议
2015年11月16日,仰光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谢极巡视员与缅甸环保林业部林业司司长Nyi Nyi Kyaw共同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补充协议,确定中国将向缅甸捐赠5000套100瓦太阳能户用发电系统以及10000台清洁生物质炉灶,以帮助缅甸农村地区在改善生活条件、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减少毁林和碳排放,促进中缅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中国驻缅大使馆、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等机构也参加了签字仪式。 Nyi Nyi Kyaw(左)和谢极(右)签署补充协议 – GEI 2015 此前,GEI曾在缅甸实施的“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的缅甸森林保护示范项目”,向缅甸Thanbayarkhon村(以下简称“TBK”村)捐赠180套太阳能户用发电系统、193台清洁生物质炉灶、1套太阳能水泵,受到缅方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缅甸环保林业部在GEI赠送物资的基础上向中方提出了物资需求。 缅方(左)和中方(右)代表团探讨示范项目和补充协议 – GEI 2015 该项目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美国布莱蒙基金会联合资助,与缅甸Spring Foundation共同执行。项目旨在帮助缅甸勃固省TBK村当地居民采用清洁、高效的用能方式,使其减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排放,降低污染,以及保护妇女儿童身体健康,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等目的。 协议的顺利签订是多年研究和在TBK村实地考察、监控示范项目实施的成果。未来将扩大项目范围,使更多缅甸村庄受益的同时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应对气候变化做贡献。 签字仪式举行前,为充分了解赠缅物资的使用环境、完善物资设计、提升物资使用效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谢极巡视员、GEI执行主任金嘉满等组成的代表团(以下简称“代表团”)还赴TBK村考察了“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的缅甸森林保护示范项目”成果,访问了缅甸森林研究所(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FRI”),并与缅甸环保林业部林业司司长Nyi Nyi...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