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专项基金

GEI海洋专项基金

2022年1月,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全球环境创意基金办公室(GEIF),设立赠款基金项目——海洋专项基金。

海洋专项基金希望吸引有意愿参与海洋保护的个人、企业、基金会等的资助,以赠款管理和平台支持的形式,
支持更多海洋保护专业机构通过探索不同的理念和方式,以创新性和示范性的手法,共同解决我们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和挑战,
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在The 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的支持下,GEI海洋专项基金启动了第一个赠款计划——“为海行动”。该计划由GEI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共同发起,以鼓励更多新兴力量参与到海洋保护工作中来,为其提供相关发展机会。

“为海行动”第一期共支持了16家海洋保护机构开展项目,项目领域主要包括: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关键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保护;项目地涉及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河北省等地区,目前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中。

“为海行动”通过关注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珊瑚礁保护、海岛生态系统保护、濒危海洋物种保护、可持续渔业发展、海洋污染应对等议题,希望能够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关注渔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鼓励更多新兴力量参与到海洋保护工作中来,为其提供相关的发展机会,使更多的机构获得科学的指导和优秀环保力量的陪伴,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海洋保护作出贡献。

本次招募共计收到来自科研院校、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企业的130份项目申请。经过初筛和专家评审,最终有以下项目脱颖而出,入选本轮“为海行动”,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与潭门渔民专业合作社共创基于本土生态和文化的休闲渔业模式

项目地潭门是海南省渔业重镇。随着渔业资源衰退、减船转产等渔业政策的出台,潭门渔民加快转型步伐,休闲渔业是其中方向之一。休闲渔业通过渔业与旅游的结合,既能沿用渔民传统智慧,又能缓减海洋捕捞压力。在此背景下,潭门也成为海南省休闲渔业试点之一,相比于较为普遍的企业+渔民模式,当地民间力量开展的休闲渔业探索尤为重要,但目前发展缓慢,缺乏特色。琼海潭门无所归止渔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便是其中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合作社作出不少尝试:比如进行底播以丰富近海资源,提升游客赶海体验。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与规划,前期成效甚微,因此,合作社急需寻找真正可替代生计的产品或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且合作社社员虽掌握与渔业相关的技能,但在对接外部资源、团队协作、管理和运营层面也存在诸多难点。

本项目计划与合作社共同开展休闲渔业实践工作。通过识别社区需求、以社区参与的工作手法挖掘社区文化及生态资源、开展可持续底播、生态导览等活动,找到一条适合当地渔民本土化、可持续的休闲渔业路径,从而促进渔业社区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渔民的转产转业提供经验,也为后续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可落地的参考意见。

舟山市蓝海公益服务发展中心

​基于渔民参与的东海衢山岛生态共富研习社

本项目以舟山海岛及渔民群体为项目关注区域及对象。准备去解决的问题包括1.如何培养在地渔民东海生态共富参与意识;2.如何发动在地渔民采取东海生态共富的共同行动;3.如何形成可以落地的东海生态共富机制形成政策建议。

由于沿海渔民整体还未形成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意识,社会还未达成东海生态共富发展共识,渔民有效参与到东海生态共富的培训、宣传、教育、调研、共同行动的渠道,机制及配套政策不足,因此本项目试图通过整合当地政府、科研院校、公益组织和企业等多元力量,深入社区培育并建立渔民“东海生态共富社”自组织,通过共建、共享、共治“东海生态共富社”的一系列行动,培养渔民东海生态共富发展共识及共同体的形成,促使渔民参与渔业资源恢复的生态共富共同行为,从而提高当地渔民对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通过引导渔民参与实践环境友好型渔业活动探索绿色渔业路径,形成可行性政策建议,助力海洋生态环境的保育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渔民生态共富发展示范区样板。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黄渤海典型渔业生境——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本项目位于渤海湾东北部的唐山乐亭-曹妃甸鳗草海草床,其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面积达3217.32公顷(2019年),是渤海海域珍贵的“海底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受渔业生产作业等高强度活动破坏,海草床边缘区域退化严重,部分区域已完全消失,亟需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

海草床是一种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易于发生生态退化。近年来,高强度的海岸带开发、渔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唐山乐亭-曹妃甸鳗草床退化的主要诱因。由于海草床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恢复速度较低、恢复时间较长,仅依靠海草床的自我修复可能需要上百年,因此该海域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海草床退亟需人类的主动干预。

在去除人类自身活动影响的情况下,本项目拟在海草完全退化海域采用种子种植法和植株移植法开展海草床生态恢复试验,筛选确定适宜当地的修复方法,并利用优化的修复方法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恢复重建海草床10公顷;同时,拟举办1期海草保护修复培训班和2场海草保护与修复相关的科普宣讲。本项目可作为示范工程向周边海域推广。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珊瑚礁生态保护新媒体科普体系构建及推广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独特且重要的生态系统,其覆盖的海底面积与全球海底面积相比不到千分之二,但海洋生物中近30%的物种生存于其中,因此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和“海洋生物基因库”。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以珊瑚礁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重要保护区。内陆公众对珊瑚礁生态多样性保护了解甚少:“如拒绝购买珊瑚和砗磲工艺品或纪念品;生活中少用塑料制品,减少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海水变暖的步伐等”。但同时,在线学习、在线获取各类信息已然成为社会公众的习惯,许多民众也逐渐意识到科学信息准确性的重要意义。

构建珊瑚礁生态保护新媒体科普体系,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双向性实现珊瑚礁生态保护知识的主动推广,让即使远离海洋、远离珊瑚礁保护区、远离海洋基地的内陆民众也能利用新媒体平台接触了解珊瑚礁保护的重要性,注意日常行为,从日常小事、身边小事关注海洋保护,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海水变暖,减少珊瑚礁退化。

本项目拟建立珊瑚礁生态保护新媒体科普体系,树立核心理念、搭建新媒体科普体系、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科普、组建大专生科普志愿者队伍方面着手,推进珊瑚礁生态多样性科普进大学、进中小学、进社区。

华侨大学

闽粤鲎关键栖息地识别与保护行动

鲎是具有四亿多年进化历史的海洋“活化石”,中国鲎与圆尾鲎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过度捕捞与利用、栖息地丧失与破坏等问题,鲎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21年2月,中国鲎和圆尾鲎被正式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广东和福建是沿海经济发展极其快速的两个省份,也曾是我国鲎野外种群的重要分布区。近几十年闽粤潮间带变化巨大,鲎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育幼场不断萎缩。

本项目在调查识别出闽粤滨海鲎关键栖息地的基础上,以科学数据为依据,以“鲎核心育幼栖息地特别保护区”/“鲎增殖放流区”/“鲎科普教育基地”等形式,推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及公众等各方合力,希望提高抢救性保护鲎栖息地的成效,有效提升闽粤沿海居民对鲎濒危状况的认识、保护意识以及自觉参与鲎保护的行动力。

平潭县环保志愿者协会

在平潭海岸线(坛南湾)建自然学校

平潭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也是国际旅游岛,作为对外开放窗口和对台融合的窗口,维护海岸线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保志愿者协会长期致力于平潭环保公益事业,联合多部门借助自然教育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崎沙澳沙滩隶属于湖南村,由于地理等自然因素以及部分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当地长期存在海漂垃圾以及相关海洋环境问题。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保志愿者协会计划在平潭坛南湾海岸线构建一所自然学校,通过实现海洋保护宣教,海洋研学、环保论坛等功能,打造成为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组织与场所,凝聚平潭的志愿者队伍,开展系列自然教育活动,让平潭民间环保力量持续保护平潭海岸线的目标。

广东海洋协会

珊瑚礁生物分类、监测及保护知识培训班

本项目依托广东海洋协会和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相关学科队伍的强大支撑,以“高端、引领、有特色、成体系”的科学普及工作为定位,面向珊瑚礁管理部门、专职保护机构工作人员、开展珊瑚礁研究的科研人员、海洋保育或珊瑚礁保育机构人士和长期参与珊瑚礁普查、海洋保育宣传活动的志愿者或潜水教学机构工作人员等开展培训,培训学员约30名,使接受培训的人员了解珊瑚礁生物及生态系统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监测、鉴定方法,了解我国对珊瑚物种、珊瑚礁及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执法情况,从而提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保护管理的能力。

同时,项目还把部分教材内容整理编辑,正式印刷出版。书籍的出版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上缺少的珊瑚礁生物分类、监测相关书籍缺乏的状况,为广大正在从事或有志于投身海洋生态保护特别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相关的人员提供了高质量、并具指导性的关键知识补充。

阳江市漠阳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阳江市程村镇湿地生态保护及环境教育项目

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拥有2万多亩天然红树林和 10 万亩优质浅海滩涂,红树林木种繁多,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场。养蚝业是程村镇的支柱产业,全镇养蚝从业人员近1万人。全镇 90%生蚝养殖产业都在红光村,养蚝面积达 4.3万亩,年产鲜蚝4.5万吨,总产值2.7亿元。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红光村内缺乏公共设施,垃圾处理方式是就近填埋;垃圾分散式自然堆放占用大量的土地,严重影响当地环境卫生。村民卫生意识差,缺乏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的引导。

项目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共建可持续渔业小镇,同时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坊,培育社区环境教育教员及骨干力量。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及清洁行动,改善村居生活环境。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及环境教育课堂等多元活动,提高当地青少年和居民的环保意识。

惠州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

“为”海行动,“见”圾而动

通过“见”圾而动的项目开展,用志愿者打实际行动影响政府整治海滩和红树残留区的垃圾污染问题,使惠州的海域形成“水清、岸绿、滩净、岛丽、湾美”的美丽景观。协会通过组织志愿者参加海滩清洁、残留红树区清洁,清理岸线长5000米,清理出2200公斤岸线垃圾,进社区进学校各2场,动员3家以上企业参与到活动中来。此外,项目组织志愿者一方面开展净滩活动,清理海滩垃圾,另一方面,扩大海洋环保宣传的力度和影响力,增加沿海居民爱海护海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

救护海龟DNA溯源及保护政策建议

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

雷州半岛及周边海域水生物种保护与救护

厦门大学

海龟关键栖息地保护以及救护海龟科学放归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海洋生物救护站

北部湾大学

三娘湾白海豚保护与自然教育

大连海洋大学

盐田播种海草、保护典型滨海湿地

四川仰山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滩涂保护及可持续渔业科普宣传

You are donating to : 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Fund

How much would you like to donate?
$10 $20 $30
Would you like to make regular donations? I would like to make donation(s)
How many times would you like this to recur? (including this payment) *
Name *
Last Name *
Email *
Phone
Address
Additional Note
paypalstrip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