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GEI助力全球治理新蓝图

中国担任主席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于当地时间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结束。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及相关一揽子文件。该“框架”设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项长期目标,以及计划最迟在2030年完成的23个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当地时间12月9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等中国民间机构在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会议期间举办了持续一整天的“加强非国家主体共同行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共赢”主题论坛,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民间组织、企业机构的40多位嘉宾进行了深度分享和交流。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Elizabeth Maruma)也在百忙中参加了研讨会并与中国民间组织对话。 会议讨论了当下热点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如“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共赢的最佳实践与经验“”可持续投资与绿色贸易供应链,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物种,支持栖息地保护与加强贸易管理执法“”推进全球非国家主体的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承诺“,为之后“框架”的成功通过,贡献了非国家主体的智慧与力量。 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司副司长刘宁在现场开幕致辞中说道:解决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问题。在国家主体之外,如何加强非国家主体在地方、区域和全球的合作并采取切实行动,以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和雄心,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刘宁表示,非国家主体利益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 由中国民间组织举办的此次论坛召开时,不远处的会议室里,196个缔约方正就《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公约秘书处负责人、执秘穆雷玛在百忙中赶来参加了此次中国民间组织论坛。她在致辞中表示,这样的讨论非常重要,因为这次大会最重要的目标——达成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框架文件不是政府的、企业的,或者民间组织任何一方独有的,而是属于所有人的。 穆雷玛在分享自己在跨文化和国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时表示,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没有能够把会议室中的谈判内容转化为各地本土社区人们在实践工作中可以理解和共情的简单语言。 穆雷玛表示,196个缔约方讨论的“框架”的文本相比较最初的文案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穆雷玛期望在这次会议之后,民间组织与全球各地的社区一起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的实施,帮助将框架转化为简单的语言,使当地的社区能够理解并为执行工作作出贡献。 GEI执行主任金嘉满在发言中强调,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发挥了重要影响。GEI作为中国的环境NGO,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与各个非国家主体合作,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开展社区保护、气候变化等工作,有很好的实践案例。我们期待和更多的非国家主体合作,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解决,协助社区发展可持续经济,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共赢。 作为主席国,中国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商业企业、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主体采取实际行动。本次论坛是中国NGO组织举办的标志性活动之一,探讨非国家主体合作支持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非国家主体自主承诺等广泛议题,降低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推进非国家主体采取实际行动,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为期一天的论坛由中国民间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 (A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国际土地保护网络(ILCN)等国内外20余家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论坛召集了国际国内科研部门、商业企业、公民社会、青年群体、地方社区等非国家主体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入交流和探讨非国家主体在自然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实践行动和自主承诺;加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合作,探寻自然保护和绿色发展双赢的行动路径。本次论坛是《公约》秘书处在COP15上发起的“行动区”的首个大型活动。

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格聂重逢!

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是位于四川、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脉”。而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格聂神山,被世人称为是横断山脉的“心脏”。格聂神山是纵贯南北600余公里的沙鲁里山脉的主峰,藏语名为”呷玛日巴”,海拔6224米,为康南第一高峰。从卫星图上看,格聂神山矗立在整个横断山区的中心位置,形状犹如一颗跳动的心脏,因此被称为“横断之心”。 格聂神山是我国藏传佛教24座神山中的第13座女神,与珠穆朗玛峰并列,是世上唯二的胜乐金刚的八大金刚妙语圣地。格聂区域雪峰林立,其中格聂主峰6204米,肖扎神山5807米,克麦隆神山海拔5780米。1877年,著名探险家William Gill来到理塘,第一次看到格聂峰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任何词语可以形容这座高大的山峰,在这里,旅行者可以体会到当地藏族人的心情,为何他们会将她视为女神崇拜……” 由于当地地质构造的复杂和气候垂直分布,河流、草原、湖泊、瀑布、雪峰、冰川交错出现在同一地理空间内,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原始自然生态系统。因为原始森林从未被采伐,复杂的生境和地貌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全国种群量最大的林麝、马麝和数量众多的雪豹、豹猫、黑熊、猞猁、等珍稀野生动物自由的生活在群山之中,与人类和谐共生。 从稻城机场前往格聂的途中,我们捕捉到了一匹狼的身影 这是格聂地区,第一次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雪豹 一只“夜猫子”凌晨三点路过红外相机,它是小而凶猛的豹猫 则巴村就坐落于格聂神山南坡脚下,是距离格聂山最近的一个藏族原住民村落。2020年,为了平衡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当地社区的发展,维护自然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简称GEI)与丹巴县登龙云合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北京接力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启动了格聂云合生态教育中心项目,开启了格聂地区国家公园研究和社区保护工作。支持当地牧民进行野生动物的监测巡护,并培养年轻人作为生态导赏员,培训妇女作为手工艺人,将生态保护与公民科学、生态体验活动相结合,在格聂推动以国家公园为目标的荒野保护和可持续生态经济。 则巴村年轻的小伙子们组成了一支志愿巡护队,在格聂安装了红外相机,用于监测和记录在这里生活的野生动物,为开展巡护保护行动及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这台名为ZB006的相机安装在了格聂主峰下的原始森林里。(从左到右依次为:丁真格乃、格乃次称、泽仁多吉、格勒达哇) 则巴小学每周都会有一节特别的自然教育课。登龙云合的员工王梓峰和志愿者们会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动物也成为新鲜内容,“孩子们,你见过它吗?” 本次展览从地理风貌、野生动物和社区人文三个板块系统性地纪录格聂社区保护工作,一共囊括30件摄影作品,对GEI和则巴村居民共同参与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同时,展览也呈现了通过红外相机在格聂地区首次拍摄到的雪豹、中华鬣羚、马麝、豹猫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12月18日,《横断之心—格聂社区保护实录》展览正式在北京798映画廊开幕,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创造了超过20万浏览量。展览期间,共有超过150余人次来到现场观看和聆听格聂的故事,并留下了超过200条对格聂神山的寄语和祝福。网友在参观完后留言到“看到了格聂的风景看到了人,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就像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朋友那样亲切。不看标牌也能认出格聂之眼、冷古寺……感谢这次活动带来这么好的作品……” 感谢所有朋友们的留言!你们的祝福会被带回格聂! 12月20日,展览沙龙在映画廊举办,包括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的执行主任金嘉满女士、项目经理彭奎博士、北京接力基金会秘书长高向梅女士、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负责人宋大昭、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员何思源等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沙龙,畅谈格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以及格聂作为未来国家公园的可能性等。 来自格聂则巴村的巡回队员丁真格乃和在则巴村驻地工作的登龙云合员工王梓峰也专门从理塘来到了北京,讲述他们在格聂工作中的趣事和生活中遇到野生动物。沙龙的在线直播吸引了超过1万人的观看。 丁真的走红就像一扇窗户,打开了人们对格聂的好奇和想象,也让更多的人逐渐爱上了这个被称之为“横断之心”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其他生灵。我们希望这次展览也像一扇窗户,让远隔千里的人们透过它身临其境,感受格聂神山的神奇力量。它蕴含着大家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时间倒回到9月,GEI与则巴巡护队的小伙子们在格聂主峰下安装了最后一台红外相机,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相机能拍到什么。然而,之后的天空上突然出现巨大的双彩虹。那一瞬间,我们相信这是神山的祝福和承诺。在这里,也衷心地祝福关注神山的你,扎西德勒! 总有一天,我们将在格聂重逢! 图片来源自GEI 图片来源自熊吉吉、北窗  

社区保护新力量:东亚和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EASACCN)正式启动

2021年1月29日,东亚和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ommunity Conservation Network,简称EASACCN)启动会在线上举行。该网络由来自东亚和东南亚八个国家的11家NGO共同发起成立,旨在促进机构间合作,解决区域性问题,推动社区保护模式在更大范围推广,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SDG)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设定的目标作出贡献。 首先,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女士发表了开幕致辞,并向参会各机构致意,对网络的启动表示祝贺。谢女士认为,EASACCN的启动恰逢其时,并将在政府推动政策、民间力量参与的联合行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网络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环境改善。 随后,来自柬埔寨民间机构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NTFP)的Long Serey先生进行了致辞。Long先生在柬埔寨、越南和老挝等国有着丰富的森林保护经验,他认为,EASACCN将为东南亚国家在环保领域发声提供国际性平台,帮助东南亚各国更好地进行区域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菲律宾机构Bu kluran (Philippine ICCAConsortium)的Giovanni Reyes先生表示,EASACCN的启动备受瞩目。EASACCN 将为森林保护和推广社区保护提供额外助力,他期待未来EASACCN可以在社区保护领域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官员陈韵竹介绍了EASACCN的成立背景、组成和相关章程,并解释了网络未来的工作内容和组织架构,沟通渠道和融资渠道。此外,她呼吁参会者可以加入和传播EASACCN,并感谢了合作机构提供的大力支持。 GEI指导委员会主席张冀强博士发表了“东亚和东南亚社区保护挑战和网络的作用”主题演讲。张冀强博士阐述了为何过去2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没有有效实现,概述了过去生物保护行动的局限性,介绍了基于社区的保护(Community Based Conservation,...
Read More

GEI联合ICIMOD成功举办“怒江社区可持续生计发展培训会”

2020年12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GEF-SGP)的支持下,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GEI)联合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在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社区可持续生计发展培训会”。 在怒江州林草局和福贡县林草局的支持下,州县林草局的代表、地方企业及多家合作社代表参与了此次培训。同时,来自福贡县马吉乡旺基独村、石月亮乡米俄洛村和亚朵村,以及鹿马登乡亚坪村的村委班子、护林员、积极户等七十多位学员也参与了此次培训。 培训会当天,来自怒江州林草局、福贡县林草局、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贡分局的代表出席并致辞。GEI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经理彭奎博士介绍了项目进展及培训会的目的,并对学员进行了社区协议保护及发展实践的培训。 随后,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汪云刚研究员,北京碧山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赵云先女士,山水伙伴创始人郑岚女士,以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环境科学博士生刘蓉昆为培训学员讲解了关于茶叶种植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生态产品开发、生态保护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了生动的案例分享和现场演示。 碧山国际副总经理赵云先女士认为:“此次培训活动不仅能够让社区进一步了解了我们公司在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方面的经验,同时对于我也是一次更好认识福贡和怒江的机会。作为生态旅游的实践者,我们需要探索怎么做才能当好一个好主人,来迎接八方的客人,努力把最好的,最美的福贡和怒江展现给我们的客人。”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希望与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可持续替代生计,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培训会第二天,项目组工作人员协同培训专家在亚坪村支书及村干部的带领下,前往亚坪生态景区“十八公里”及三江并流区步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就如何选择和设计乡村旅游线路提出了建议,并就开展试点运行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 最后,项目组工作人员及专家向福贡县林草局相关领导汇报了此次培训工作的进展,并就下一步有关生态旅游和产业扶贫等乡村振兴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根据项目活动计划及安排,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及村民意愿,2021年上半年项目组还将持续组织系列培训,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围绕社区保护和低碳减排工作进行深入推广,进一步推动试点生态旅游线路的开发及社区落地实践的探索,寻找云南高山峡谷社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新模式。

我们在祁连山探索“村两委+生态服务型经济”新模式

2019年,GEI应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邀请,合作启动“关于祁连山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发展示范”项目。我们开展国家公园门户社区考察,选择了老龙湾村和郭米村作为生态服务型经济的落地示范项目点,并组织专家对两个社区的经济状况、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生态旅游资源策划。 2020年6月6日上午,GEI应邀参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召开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户乡村发展策划推进会。会议全面地总结分析了“村两委+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成果,并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了门户乡村发展规划及建设方案。GEI项目官员孔令红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户乡村试点——老龙湾村、郭米村的生态旅游开发思路、活动策划、乡村治理、路线设计及具体实施措施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还就如何推动实施生态服务型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门户乡村旅游策划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政策符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强调,开展“村两委+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是贯彻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提出的,“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的具体实践,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真正挖掘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具体来说,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要定位清晰,方案的设计要注重国家公园形象展示,突出国家公园特色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 二是要保护优先,探索民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保护优先,方案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保证在不破坏国家公园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策划; 三是要切实可行,如何创益增收,如何保证良好的生态体验效果,如何分配示范户改造投入和收益比例,怎样协调解决原住居民与国家公园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纠纷问题等均需制定出具体解决措施,真正做到惠民利民; 四是要注重生态文化价值,继续深入挖掘国家公园潜在文化特色,把隐形的瑰宝转化为看得见的实惠,在形成特色文化产品的同时把本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 五是要多方合作,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集中大型企业、知名媒体、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多渠道、多方式解决社区群众的民生问题,推动生态保护效益逐步转化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效益,实现保护与发展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村两委+”工作机制,加强各联点村的交流联系,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办公室建立了“村两委+”包乡包村联点共建工作机制。 6月8日下午,GEI参与了在门源县西滩乡老龙湾村召开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村两委+”支部联点共建会议。会议期间组织党员干部共同学习,围绕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发展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调研了“村两委+”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祁连山管理局办公室、门源管理分局、西滩乡政府党委负责同志、老龙湾村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党员代表、老龙湾管护站全体管护员和GEI代表孔令红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领导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各项工作指示精神。祁连山党支部有关同志介绍了支部基本情况、工作亮点和“村两委+”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工作制度具体内容。门源管理分局、西滩乡政府党委、老龙湾村党支部有关同志围绕支部共建、村民生产生活、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生态扶贫、社区参与、自然体验等方面介绍了“村两委+”工作情况。并就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 才让多杰副主任强调,“村两委+”工作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社区参与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此次座谈主要目的是充分征求联点村各方意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门源管理分局要加强协调沟通,强化与村两委合作,着力打造好保护、宣传两支队伍,不断强化国家公园品牌效应,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加强转产就业培训力度,切实在“村两委+”工作上走出新路子,形成新成效。 GEI将尽快结合联点村个性特点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发展要求,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与各方一起系统谋划“村两委+”工作模式不断向成熟完善发展。要切实加强协作,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着力解决试点村群众的民生问题,推动生态保护效益加快转化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效益,实现保护与发展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一步,GEI将继续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合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与探索,与相关部门、乡镇、村社保持紧密联系,全面落实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共同探索“村两委+”工作模式在打造国家公园门户乡村过程中取得新成效。

生物多样性线上系列重磅会议6月8日启动

为助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前期准备与重要研讨工作,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在各成员单位的支持下,将自2020年6月开始举办系列线上会议(每1或2个月一次)。 6月8日下午,第一次生物多样性线上会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设定与实施” 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阿拉善SEE基金会、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世界经济论坛、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和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联合组织,得到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东道主生态环境部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的大力支持。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司司长、CBD COP15筹备工作执行委员办公室执行主任崔书红先生,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论坛董事总裁多米尼克∙瓦格雷先生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代理执行秘书伊丽莎白∙ 穆雷玛女士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联合主席Francis Ogwal先生做了题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设定”的报告;之后,12位嘉宾分别围绕目标设定、社会组织参与和企业参与三个专题发表了真知灼见,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和讨论。来自国际组织、私营部门、社会组织,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智库的29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央视著名财经主持人、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李斯璇、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世界经济论坛自然与生物多样性倡议总负责人Akanksha Khatri女士主持。 崔书红先生在主旨发言中阐述了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迫性,尤其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下,不断吸纳更广泛的企业、社会团体等利益方参与履约及框架实施进程,建立创新资金机制和渠道,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行成效。 世界经济论坛董事总裁多米尼克∙瓦格雷先生谈到自然界为全球社会提供了多达44万亿美元的财富价值,占全球GDP总量的近50%,因此生物多样性关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公民的健康财产安全,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发展目标离不开各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在大宗软性商品贸易供应链上付出实践和行动。 CBD代理执行秘书伊丽莎白∙ 穆雷玛女士同样指出,公民社会和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功执行新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而且需要全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并付出实际的行动。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联合主席Francis Ogwal先生通过对变革理论和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分析并总结到中国将在2020后生物多样性目标和框架设定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也对抱有相同理念的各国政府、企业和公民组织寄予厚望,并期待各利益相关方能一道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Francis Ogwal先生发表了“后 2020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设定”主题演讲 在“制定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进展与下一步行动”、“社会组织如何贡献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企业如何贡献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三个专题讨论环节,来自国际组织、私营部门、社会组织,以及科研机构代表,分别分享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项目推动与案例经验。 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热带雨林及生态文明项目大中华区总负责人朱春全先生致会议闭幕词,代表主办方表示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将配合生态环境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加强与各缔约方、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合作。

“社会公益保护地与自然保护地立法——非国家主体助力CBD雄心目标”研讨会在京举办

1月12日,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非国家主体行动(Non-State Actor Action, NSAA)系列研讨会”在北京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举行,首届主题为“社会公益保护地与自然保护地立法—非国家主体助力CBD雄心目标”。 会议由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COP15)筹委办谈判代表刘宁副执行主任和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主持。COP15筹委办谈判代表、副执行主任刘宁在致辞中介绍了即将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筹备情况,对社会组织参与的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目标表示欢迎,并期待社会组织在大会谈判、议题推动和组织筹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代表主办单位在致辞中指出,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2019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社会力量应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会议的上半场围绕“公益保护地进展及其立法”展开。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治委员会副主任吕忠梅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的进展及问题”的主题报告。吕忠梅教授从法学研究的角度,阐释了《自然保护地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立法定位和核心制度问题的角度交流了对《自然保护地法》的思考和建议。 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的靳彤和杨方义分别汇报了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2017年成立以来的进展,截止2019年底,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共识别出民间组织和社区参与治理的39个公益保护地,面积达7800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约0.0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苏杨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陈静副研究员、中闻律师事务所的张宾峰律师,世界经济论坛朱春全博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解焱博士等,对公益保护和保护地役权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及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下半场围绕“非国家主体贡献生物多样性的承诺和行动”展开。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主要的谈判代表,来自生态环境部CBD COP15筹委办的徐靖博士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进展,并对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进行了分析。 随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的彭奎博士作了《中国非国家主体的生物多样性承诺和行动》的报告,展示了GEI及中国环境公益组织在社区保护、公众参与以及为生物多样性大会所做的准备和努力。 最后,来自企业的代表,“植物医生”品牌中心总经理刘丽君阐述了私人企业如何从商业角度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 在非国家主体贡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环节中,多年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中国环科院李俊生研究员建议社会组织需要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并且提出在联合国的公约谈判中,社会组织作为利益攸关方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马剑主持的,来自GEI的彭奎博士、阿拉善SEE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博文、新浪微公益总监杨光、世界自然基金会黄文彬、植物医生刘丽君等作为讨论嘉宾,与各参会的专家代表分别从社会组织行动、原住民与地方社区、公众传播、商业与生物多样性等不同侧面,讨论了中国非国家主体的利益相关方如何跟踪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并采取行动。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在总结致辞中指出,2020年是中国生态保护重要的一年,无论是在自然保护地立法过程中,还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进程中,社会组织和社区的“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都是一个重大机遇。政府、学界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显得格外重要。金嘉满主任还对未来非国家主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机制提出了建议,指出“要加强研究和倡导,保证非国家主体生物多样性承诺能够实现”。 会议引起了政府、学术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热烈响应。来自中科院科学战略咨询研究院、全国人大环资委、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人与生物圈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来自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公民生物多样性联盟机构,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新浪微公益、腾讯公司政府事务部、植物医生等国内外机构的专家代表等共计4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NSAA第一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合影,2020年1月12日 GEI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 GEI从2005年开始运用协议保护机制,先后在青海、内蒙、宁夏等西部8个省区开展以社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性保护,帮助几十个社区开展协议保护,使20万公顷的关键栖息地和廊道纳入保护;这些社区保护同时兼顾了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使数万人从保护中发展生态经济,获得收益摆脱贫困。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 2016年开始,GEI又将社区保护引入缅甸,与缅甸4个NGO合作,帮助27个农村社区保护森林并开展反盗猎巡护,成为首个在海外落地生态保护的中国本土环境机构。2018年GEI又开始了非洲的刚果、喀麦隆、加纳、利比里亚和加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保护研究。中国开展的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作实践,为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愿意将这种中国方案输出到更多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的严峻挑战。 为推动全球社区和公民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使这种保护纳入2020后《公约》新框架,GEI发起“非国家主体的承诺行动计划”。GEI将联合中国的环境社会组织、国际环境组织及外国NGO,共同商讨全球公民社会如何对2020-2030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开展务实承诺,包括其保护目标、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助力实现CBD制定的新的雄心目标。...
Read More

国家公园:回归自然的徒步,究竟还要走多久?

对于很多中国网友来说,在社交网站上浏览别人在国外徒步时的经历,是一件有趣却略感遗憾的事情。 有趣的事很多。 例如,一名美国女孩在阿拉斯加徒步时迷路,但期间遇到了一只机智的哈士奇。狗狗把她带到大路上,并一直在她之后的徒步之旅中陪伴左右,最后还救下了被激流冲走的她。 图片:微博 遗憾的事情当然也有。 虽然刚刚提到的那篇微博重点是“二哈不二”,但文中的一个细节不容忽视——这名女孩虽然被狗狗所救,但因为衣物全湿无法抵抗低温,最后不得已“按下紧急求救按钮,向救援部门发出信号”,并不久后被救援人员用直升机送到医院治疗。 看惯了国内“驴友失踪”这类新闻的网友们,大概对这个女孩获救的经历感到十分惊吧。惊讶之余,就是深深的遗憾了。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好像没有啊!紧急求救按钮与火速赶到的直升机?中国好像也很缺乏啊! 图片:微博 所以,只有美国有这样完备的野外救援系统吗? 中国目前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还有,同样是野外徒步,为什么中国的驴友们总是会“失踪”? 一、有一种无奈,叫救援直升机 微博中的美国女孩是在阿拉斯加州的楚加奇国家森林进行徒步的。这是美国第二大的国家森林,是美国保护区的一种。保护区内森林的保护、开发再到配套的服务、救援设施,都遵循统一的国家管理。可以说,选择在楚加奇国家森林进行徒步,是一件既有趣又安全的事情。 图片:悦禾旅游 而微博中提到的给力的救援直升机,其实在其他国家并不少见。 在德国,发达的航空紧急救援体系可以保证任意地点十五分钟内获得救援。在瑞士,航空救援队在良好的飞行条件下,也可以在15分钟之内到达除瓦莱州(Valais)之外的全国任何一个地点,并且求救者无需承担任何费用。就连经济并不发达的尼泊尔,在高于4500米的喜马拉雅EBC珠峰大本营徒步路线上,都修建了很多直升机平台,为的就是能够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可以快速救援。所有这些直升机上,都会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受过培训的志愿者,以及一些相关的医疗器材。 可见,国外的一些空中救援体系已达到很完备的程度。 那中国呢? 仅从救援直升机来讲,中国用于应急救援的直升机数量缺口大、结构问题突出,似乎没有如同国外般完备的体系。 十年前的汶川地震中,中国已有的重型直升机无法满足救援需求,不得不临时租用俄罗斯的一架米-26直升机参与救援,用来吊运大型的工程设备到救援现场。 图片:雪花新闻 地震后,人们对中国的救援直升机进行了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只有294架民用直升机可用于应急救援,平均每10万平方公里约3架,是主要西方国家平均水平的1/25。...
Read More

GEI与FRI联合举办“利用协议保护模式协助缅甸实现NDC,并促进社区生机发展”主题研讨会

GEI讯 6月7日消息 6月7日,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和缅甸森林研究所(FRI)在缅甸首都内比都联合举办了“利用协议保护模式协助缅甸实现NDC,并促进社区生机发展”主题研讨会。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农业畜牧和灌溉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院、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CAS-SEABRI)、缅甸社会组织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倡议(ECCDI)、社区发展行动(CDA)、缅甸森林协会(MFA)、缅甸环境研究所(MEI),以及保护国际(C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欧洲森林研究所(EFI)等国际机构,共计50人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上,参会嘉宾和专家代表就缅甸林业NDC目标,缅甸社区林业规划,以及目前在缅甸开展的协议保护社区试点项目做了汇报和介绍,并就如何利用协议保护模式(CCCA)协助缅甸实现林业NDC目标以促进社区生计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林业司司长Dr. Nyi Nyi Kyaw在会上发表了欢迎致辞,介绍了缅甸目前森林资源状况以及NDC林业目标。Dr. Nyi Nyi Kyaw提到,2030年缅甸森林保护区(Reserved Forest)和受保护的公益林 (Protected Public Forest) 面积达到30%,缅甸保护地面积达到10%。同时,他强调了社区参与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协议保护模式试点项目在保护和发展中起到的平衡作用。 随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毅博士介绍了中国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相关体制改革的情况,并肯定了GEI在缅甸长期工作的成果。展望未来,王毅博士希望缅甸政府可以和中国政府以及两国社会组织以及国际机构一起通力合作,共同协助缅甸实现NDC目标。 此后,GEI指导委员会主席张冀强博士、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经理彭奎博士、FRI主任Dr. Thaung Naing Oo、助理主任Dr. Ei...
Read More

与燕京学堂一起探讨“一带一路”:GEI环境教育课程

为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GEI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举办了4期研讨会,主题为“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设想、策略和挑战”。 在每一期研讨会中,GEI专家和北大燕京学堂等学院的学者们一起,分析和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基础。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其沿线的65个国家,贡献了全球GDP的40%。除了可以解决中国钢铁和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之外,“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中国投资和对外援助。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带一路”还很抽象。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投资的6大走廊 (图片来源:WikiCommons) 环境保护和“一带一路”的关系是什么?  “一带一路”倡议备受瞩目,作为一个环保NGO,GEI十分关注“一带一路”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可持续性。 众所周知,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向前迈出绿色一步的重要机会。“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帮助中国深化国内低碳发展,确保海外投资符合绿色金融机制,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通力合作,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再次感谢燕京学堂在过去半年中与我们合作,并期待与这些杰出学者再次合作! 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请和我们联系,创办你自己的研讨会。现在,GEI可以为相关环境问题(例如北京、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环境挑战等等),提供讲座或课程指导。与Kendall ( kendall@geichina.org)联系,今天就开启你的头脑风暴吧! 图片来源:GEI 第一期:中国“走出去”的背后 在进行了热烈的“一带一路”圆桌讨论后,燕京学堂学者对“一带一路”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关系,有了进一步了解。 季琳主导了第一次研讨会(图片来源:GEI) 尽管“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在名称和地理位置方面最为接近,但是其政策基础是针对东南亚地区的“走出去”战略。此外,“一带一路”所有项目的部署均根植于中国的西部发展战略。 图片来源:《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第二期:海外投资的环境与社会挑战 在本期研讨会中,我们的主题在于判断未来哪些利益相关方,在确保中国海外投资对环境无害方面是最关键的。 Kendall Bitonte组织课堂讨论(图片来源:GEI)...
Read More

You are donating to : 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Fund

How much would you like to donate?
$10 $20 $30
Would you like to make regular donations? I would like to make donation(s)
How many times would you like this to recur? (including this payment) *
Name *
Last Name *
Email *
Phone
Address
Additional Note
paypalstrip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