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FCCC COP27|GEI与法定亚马逊地区可持续发展州际联盟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
0 Comment
在正在埃及举办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巴西重要区域政府部门——法定亚马逊地区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继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与巴西马托格索州州政府等三家机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之后,来自中巴两国机构拓展合作意向的又一举措。本次签署意味着双方将共同推动更多来自中国和巴西法定亚马逊地区的利益相关方在可持续农业发展、大宗农产品贸易、食品安全与卫生、森林恢复、可持续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交流、探讨合作。 法定亚马逊地区是1953年依巴西联邦法设立的行政管辖区域,位于亚马逊雨林和盆地,由九个州组成。该行政体的建立推动了地区发展布局,并保证了亚马逊雨林和盆地的生态保护工作。 双方签约仪式于埃及时间2022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半在会议亚马逊馆举行,中巴多位州际、部委领导、企业高管、行业协会等相关方参与并见证此次签约仪式。 巴西马托格索州州长先生Mauro Mendes首先为签约表达了祝贺,并表示中国、巴西两国市场在农业、食品和矿物等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食品安全这个世界级挑战,法定亚马逊地区九个州愿意同中国拓展在此领域的对话和伙伴关系。同时,巴西将提高执法能力,落实并完善现有的环境法律,做到保护环境且保证食品生产,向重要市场输出合法合规且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商品。 GEI理事会主席张冀强博士随后为签约仪式致辞,张冀强博士强调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两个大国之间终于在气候承诺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就贸易、环境等问题直接对话。中巴贸易相互依赖,双方理应正视环境问题,使其贸易和经济更顺畅、更可持续。中国粮食供应正在进行多脉络布局,考虑到巴西新一届政府对毁林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巴西农业部分对碳中和农业的研发,这都将使巴西农业在国家粮食市场更具竞争优势。 巴西帕拉州州长先生Helder Barbalho最后在开幕环节致辞,Helder Barbalho先生表示拥有亚马逊的巴西永远是气候问题的主角,也是全球粮农保障、肉类蛋白供给的关键,合法合规的生产、气候平衡、可持续性是巴西重要使命。从本次的合作签约开始,我们愿同中方一道继续开发双边新的贸易领域,加强两国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在接下来就“巴西和中国农业政策”主旨发言环节,巴西农业部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灌溉部门负责人Cleber Oliveira Soares先生提出低碳农业已成国家战略,创新将是法定亚马逊地区发展关键,这包括开发多项低碳、碳中和农业和养殖技术和方法,建设与农业相关生物能源产业,并向中国学习电子农业、全息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 巴西马托格索州州政府经济发展部门负责人Cesar Miranda先生在主旨发言中强调了马托格索州州多角度开发政策以确保政策民主性,这包括2022年制定的总额为2000万美元的小农无偿贷款,以支持其保护临近生物群落、配合政府政策并合法合规生产作业。Cesar Miranda先生还指出中巴农业贸易应迈向有技术含量的工业化进程。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博士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参加签约仪式。王毅院长从环境政策、农业政策到贸易政策等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巴合作前景;其中,王毅院长尤其指出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设离不开两国信息技术的合作,也应融入包括南南合作等成熟机制,中方正针对此领域建立负责机构和组织。 在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企业、协会和外交人士就中巴外交与合作及行业优秀案例发表演讲。中粮国际副总裁兼巴西和北美粮油业务董事总经理王云超先生在COP第一周大会上发布行业路线图之后参加了我们的签约仪式。王云超先生提出中粮国际为巴西农产品进入中国的提供直接渠道,并负责任的保护亚马逊群落,具体行动包括建立大豆可追溯体系、多机制支持当地农民等。 巴西驻华使馆农业可持续发展部门负责人马云飞先生提出自然资源对社会和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马云飞先生肯定了巴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国际范围内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提出为保障粮食安全且遵守巴西的环境承诺,政府、市场等不同部门应围绕共同目标联合起来、共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中国肉类协会协会自2017年在此议题上的工作及2021年《肉类产业绿色贸易规范》,类协会副会长高观先生指出中巴合作在气候平衡和供应链可持续性方面的关键作用已经形成了共识,两国在农业和环境政策方面的交流逐步深入,确立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并就肉类贸易合作中如何保护热带森林、增强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则进行了沟通。 结合和中国陕西省政府、学术机构和企业多年的交流、合作,巴西马州肉类研究所所长Caio Penido先生认为中国需要可持续的、承担社会责任的肉类产品供给。Caio Penido先生介绍了在COP27大会上发布的绿色护照机制,表示巴西马州的牛肉将在低碳、碳中和、追溯技术等领域不断尝试和突破,提升品牌价值并保护环境。... Read More
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格聂重逢!
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是位于四川、云南和西藏交界处的“横断山脉”。而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格聂神山,被世人称为是横断山脉的“心脏”。格聂神山是纵贯南北600余公里的沙鲁里山脉的主峰,藏语名为”呷玛日巴”,海拔6224米,为康南第一高峰。从卫星图上看,格聂神山矗立在整个横断山区的中心位置,形状犹如一颗跳动的心脏,因此被称为“横断之心”。 格聂神山是我国藏传佛教24座神山中的第13座女神,与珠穆朗玛峰并列,是世上唯二的胜乐金刚的八大金刚妙语圣地。格聂区域雪峰林立,其中格聂主峰6204米,肖扎神山5807米,克麦隆神山海拔5780米。1877年,著名探险家William Gill来到理塘,第一次看到格聂峰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任何词语可以形容这座高大的山峰,在这里,旅行者可以体会到当地藏族人的心情,为何他们会将她视为女神崇拜……” 由于当地地质构造的复杂和气候垂直分布,河流、草原、湖泊、瀑布、雪峰、冰川交错出现在同一地理空间内,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原始自然生态系统。因为原始森林从未被采伐,复杂的生境和地貌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有全国种群量最大的林麝、马麝和数量众多的雪豹、豹猫、黑熊、猞猁、等珍稀野生动物自由的生活在群山之中,与人类和谐共生。 从稻城机场前往格聂的途中,我们捕捉到了一匹狼的身影 这是格聂地区,第一次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雪豹 一只“夜猫子”凌晨三点路过红外相机,它是小而凶猛的豹猫 则巴村就坐落于格聂神山南坡脚下,是距离格聂山最近的一个藏族原住民村落。2020年,为了平衡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当地社区的发展,维护自然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简称GEI)与丹巴县登龙云合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北京接力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启动了格聂云合生态教育中心项目,开启了格聂地区国家公园研究和社区保护工作。支持当地牧民进行野生动物的监测巡护,并培养年轻人作为生态导赏员,培训妇女作为手工艺人,将生态保护与公民科学、生态体验活动相结合,在格聂推动以国家公园为目标的荒野保护和可持续生态经济。 则巴村年轻的小伙子们组成了一支志愿巡护队,在格聂安装了红外相机,用于监测和记录在这里生活的野生动物,为开展巡护保护行动及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这台名为ZB006的相机安装在了格聂主峰下的原始森林里。(从左到右依次为:丁真格乃、格乃次称、泽仁多吉、格勒达哇) 则巴小学每周都会有一节特别的自然教育课。登龙云合的员工王梓峰和志愿者们会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动物也成为新鲜内容,“孩子们,你见过它吗?” 本次展览从地理风貌、野生动物和社区人文三个板块系统性地纪录格聂社区保护工作,一共囊括30件摄影作品,对GEI和则巴村居民共同参与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同时,展览也呈现了通过红外相机在格聂地区首次拍摄到的雪豹、中华鬣羚、马麝、豹猫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12月18日,《横断之心—格聂社区保护实录》展览正式在北京798映画廊开幕,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创造了超过20万浏览量。展览期间,共有超过150余人次来到现场观看和聆听格聂的故事,并留下了超过200条对格聂神山的寄语和祝福。网友在参观完后留言到“看到了格聂的风景看到了人,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就像见到了许久未见的朋友那样亲切。不看标牌也能认出格聂之眼、冷古寺……感谢这次活动带来这么好的作品……” 感谢所有朋友们的留言!你们的祝福会被带回格聂! 12月20日,展览沙龙在映画廊举办,包括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的执行主任金嘉满女士、项目经理彭奎博士、北京接力基金会秘书长高向梅女士、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负责人宋大昭、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员何思源等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沙龙,畅谈格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重要的保护价值,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以及格聂作为未来国家公园的可能性等。 来自格聂则巴村的巡回队员丁真格乃和在则巴村驻地工作的登龙云合员工王梓峰也专门从理塘来到了北京,讲述他们在格聂工作中的趣事和生活中遇到野生动物。沙龙的在线直播吸引了超过1万人的观看。 丁真的走红就像一扇窗户,打开了人们对格聂的好奇和想象,也让更多的人逐渐爱上了这个被称之为“横断之心”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其他生灵。我们希望这次展览也像一扇窗户,让远隔千里的人们透过它身临其境,感受格聂神山的神奇力量。它蕴含着大家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时间倒回到9月,GEI与则巴巡护队的小伙子们在格聂主峰下安装了最后一台红外相机,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相机能拍到什么。然而,之后的天空上突然出现巨大的双彩虹。那一瞬间,我们相信这是神山的祝福和承诺。在这里,也衷心地祝福关注神山的你,扎西德勒! 总有一天,我们将在格聂重逢! 图片来源自GEI 图片来源自熊吉吉、北窗
映画廊 · 横断之心|明天,我们将格聂带到了798
2021年12月18日至21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将在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举办“横断之心:格聂社区保护实录“特别展览。 30件关于格聂地理风貌、野生动物和社区人文的摄影作品,将为大家展现真实的横断之心——格聂神山,以及我们与则巴村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保护工作。同时,展览也展示了红外相机在格聂地区首次拍摄到的雪豹、中华鬣羚、马麝、豹猫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横断之心:格聂社区保护实录 2021年12月18日-12月21日 映画廊,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中街 参观时间:10:00 – 18:00 门票:免费 如果你来现场看展,我们想请写下最想对格聂说的话。我们会将大家的祝福带回然日卡村的格聂自然中心,期待这些文字可以被每一个来到格聂神山的朋友看到。P.S:现场还会随机赠送小礼物哦!😄😄😄 当然,如果你无法来到现场,也可以关注GEI官方微博(@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祝福。我们将收集整理大家的评论,将它们一起带回格聂。 12月20日上午10点,我们将在映画廊举办开放式沙龙活动。届时,来自格聂的志愿巡护队队员、野生动物保护专业、国家公园专家将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保护故事和知识讲座。本次沙龙提供微博直播,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云看展~
活动邀请|这个周末在798,你将看到丁真和谢霆锋眼中的世界
2021年9月中旬,理塘,格聂 9月15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理塘。车窗外,是熟悉的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山峦。这次我们的任务是在原始森林里安装红外相机,记录格聂地区野生动物的“日常”。 来到理塘县城,我们听说最近城里来了新的客人——谢霆锋。牧民说,他将和格聂的孩子丁真珍珠一起,为大家展示理塘的生活与藏区的美食。 与《百姓的味道》团队擦身而过,我们背上行囊,跨上摩托,前往森林。他们为世人记录下了格聂最美丽的景色,而我们,将去守护他们热爱的壮美而璀璨的家园。 引路的小哥名叫“丁真格乃”,是我们项目地则巴村一名年轻的志愿巡护队队员。 他从小在格聂长大,喜欢在草原上骑着摩托放牧,趁着下雨的时候找棵冷杉休息,品尝他最喜欢的阿萨姆奶茶。他还喜欢刷着抖音,看看格聂的朋友们拍摄的日常,时不时哼唱着表兄弟丁真珍珠的最新单曲《德吉》。 在格乃和其他队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新冷古寺东边的山坡上,安装了第一台红外相机——ZB001号(所有相机均以则巴村的首字母“ZB”加上数字命名)。 经过了两天的相机安装,我们最后在格聂主峰冰川约海拔4520米的地方,安装了ZB010号红外相机。 苍穹之下,层峦叠嶂之间,悄然造访的双彩虹似乎也在为我们的保护工作祝福与庆祝。盘腿坐在草地上,我们满心欢喜地畅想着红外相机可以拍到些什么。 当然,它们并没有令我们失望。 2021年12月18日,798艺术区,北京 2021年12月中下旬,我们将“格聂”带到了798。 30件关于格聂地理风貌、野生动物和社区人文的摄影作品,将为大家展现真实的横断之心——格聂神山,以及我们与则巴村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保护工作。同时,展览也展示了红外相机在格聂地区首次拍摄到的雪豹、中华鬣羚、马麝、豹猫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横断之心:格聂社区保护实录 2021年12月18日-12月21日 映画廊,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七星中街 参观时间:10:00 – 18:00 门票:免费 我们相信,看完这套格聂社区保护实录 你将明白为什么丁真愿意一直呆在这个世界里... Read More
GEI成功主办“联合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中国、柬埔寨、老挝能力建设与交流会”
2021年10月26至27日,在国家林草局濒危野生动植物犯罪研究所的支持下,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在云南昆明主办了“联合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中国、柬埔寨、老挝能力建设与交流会”。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孟宪林先生、柬埔寨农业林业和渔业部林业局副司长Dany Chheang先生代司长Keo Omaliss先生、老挝农业林业部林业司司长Bounpone Sengthong先生、GEI执行主任金嘉满女士,以及国家濒管办云南省办事处二级巡视员李鹏先生,分别进行了会议开幕致辞。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中国、老挝、柬埔寨三国执法人员的政策与技术交流,提高共同打击区域和国际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的能力。超过60名来自中、老、柬三国的政府官员、执法人员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就各国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政策和跨境执法合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其中线上参加会议的有柬埔寨、老挝部门包括柬埔寨农业林业和渔业部林业局,柬埔寨海关与税务总署、老挝农业林业部林业司、老挝南塔省农业林业厅、老挝丰沙里省农业林业厅等。 中国、柬埔寨、老挝“打非”政策梳理 中国:加强多部门协同合作,促进国际“打非”合作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执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已多次强调并坚决取缔和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维护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 首先,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孟宪林先生为大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在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方面采取的措施和行动。除加强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等措施外,我国还建立了多个执法联系协调机制,如:全国打击走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全国口岸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全国打击野生动物非法活动部际联席制度以及部门间CITES履约协调机制。通过横向联合、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的方式,我国每年都组织推进了多个专项执法措施和行动,产生了良好效果。同时,中国也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与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 关于未来中国“打非”发展方向,孟司长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站位,坚持保护优先;2、充分履行责任义务、加强联合协作;3、加强与老、柬等邻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联合协作模式,树立典范;4、综合施策,把保护执法与科学利用、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随后,“眼镜蛇二号行动*”国际协调组共同主席、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保护司副司长万自明先生,为大家介绍了中国国家林草局为强化保护执法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例如:牵头召开由27个部委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组建预防和打击网络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工作组(特别是电商平台),以及有效的补偿机制等。在关闭禁食野生动物养殖场后,中央已对养殖户进行了约70亿人民币的补偿,以更好地促进野生动物保护。此外,万自明先生还表示,在预防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方面,“乡村护林员”和“义务监督员”扮演着重要角色。 万自明先生表示,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野生动植物分布国、过境国和目的国特别是周边邻国的执法合作,并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严格履行CITES规定,严格管理濒危物种国际贸易;2、加强与ICCWC成员组织、区域性野生动植物执法组织以及各缔约国的履约执法合作,合作打击走私野生动植物活动;3、继续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履约执法援外培训班,邀请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来华交流,推动合作;4、酌情组织或者参加区域性、国际性联合行动,携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活动5、加强非法贸易信息或者情报交流,推动多双边合作查处相关走私案件6、开展人员互访活动,交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和执法经验,提升工作水平;7、组织境外宣讲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在外商务、劳务和援外中国公民开展普及公约和政策法规知识活动;8、继续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宣传教育活动,遏制非法购买、携带、托运和邮寄濒危物种及其制品活动的发生。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天宝教授梳理了中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强调了法律在野保工作中的“杠杆”作用,并表示应避免“极端”保护的发生;昆明海关副巡视员王宏先生介绍了昆明海关CITES公约履行情况,并介绍了云南与周边国家海关机构的履约合作;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高级项目顾问李纯先生介绍了常见的跨境走私热点物种及其制品,例如翠鸟和小叶紫檀等。同时,他表示应加强对边境地区居民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以更好地推进生物多样性和跨境走私热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柬埔寨、老挝:ASEAN-WEN与跨境执法合作 2005年12月1日,东盟野生动植物执法网络(ASEAN-WEN)正式启动。ASEAN-WEN是一项区域性机构间和政府间倡议,旨在打击濒危动植物的非法跨境贸易,帮助各国共享信息,以解决跨境野生动植物犯罪。作为全球最大的野生动植物执法网络,ASEAN-WEN由10个东盟国家的执法机构组成,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和泰国。 Freeland Foundation国际管理委员会主席Steven Galster先生介绍了东盟区域打击野生动植物走私的相关政策和ASEAN-WEN的构成和具体合作方式。ASEAN-WEN会定期进行执法培训项目,其中包括护林员培训、侦察培训和水生动物介绍。这些跨国培训带来了一系列国际执法行动,2018年至2012年期间,ASEAN-WEN共破获案件总数943起。同时,网络还涉及一些非传统利益相关方,如金融犯罪等。网络曾通过资金和电话线索破获重大跨境走私案件。 柬埔寨林业部门是一个专门负责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国家机关,同时也是柬埔寨境内的ASEAN-WEN联络点。根据柬埔寨农业林业和渔业部林业局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司副司长Hort Sothea先生的介绍,柬埔寨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以重点物种为依托,并根据涉案物种受威胁程度的不同,制定了三类林业违法行为。同时,柬埔寨还成立了“野生动植物救助机动队”和针对非法象牙贸易的跨机构专项小组,以更好地营救和打击境内野生动植物犯罪。 2004年5月30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缔约方。近年来,老挝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以预防、遏制和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其中包括:2016年实施的加强木材采伐、运输和商业活动管理的第15号总理令和2018年出台的加强禁止野生动植物管理和监察的第5号总理令等。 与柬埔寨一样,老挝也是ASEAN-WEN的成员国之一,并在联合执法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挝农业林业部林业司陆地与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处副处长Keophouvong... Read More
GEI向东南亚的伙伴们捐赠32000只医用口罩
近两个月来,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国慢慢平息,而其他国家则逐渐受到这场全球流行病的影响。截止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确诊的人数已经超过450万人,有近30万人在这场灾难中死亡。 从确诊数量上看,目前排名靠前的国家大多数都是发达国家,但这一排名却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拥有相对发达的基础医疗设施,有能力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广泛地测试和治疗。此外,目前并没有任何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提供防护设备(如医用口罩和手套)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如洗手等)中的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使得民众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并且无法即使提供检测和相应的治疗。 在新冠病毒的危机中,尽管出行受到限制,但GEI始终和其他国家的伙伴们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为他们担忧之际,也了解到缅甸和印尼的NGO和政府部门在当地采购口罩时遇到了困难。中国是最早爆发新冠病毒的国家,而国内生产制造医用口罩的能力也因此在几个月内突飞猛进。当知道伙伴们对医用口罩的需求之后,GEI决定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询问了他们各自的需求,从上海采购了一批符合要求和标准的口罩,联系相关的货运公司将物资运到缅甸和印尼。 GEI向两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智库、NGO和原住民社区一共捐赠了32000只口罩,其中20000只口罩定向捐赠给缅甸,包括教育部研究创新司6000只、林业司4000只、畜牧渔业和农村发展部渔业司4000只以及4家缅甸NGO共4000只。 我们同时也分别向缅甸掸邦东部第二特区(佤邦)和第四特区分别捐赠了3000只口罩。GEI目前也在探索与两个特区合作在中缅边境开展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将和当地的两个社区合作,在推动社区参与保护的同时,引入可持续的替代生计,减少偷猎偷伐的发生。 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组和缅甸创新与研究司(DRI)已经开展了将近一年半的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规划工具包和可再生能源试点项目在缅甸的开展和实施。去年,GEI和DRI在内比都合作举办了相关的技术交流和能力建设研讨会,并且正在共同规划在曼德勒地区开展太阳能光伏试点项目。同时,GEI自2014年以来一直与缅甸林业司合作,致力于社区协议保护、红树林保护、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和非法木材开采和贸易等保护工作。 我们与缅甸渔业部也于2019年11月正式开始合作,主要关注可持续渔业管理政策和海龟养育等相关环境问题。 尽管大家都处在新冠病毒的危机中,GEI仍然与印尼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向他们捐赠了6000只医用口罩(向基础服务改革研究所捐赠2000只;向矿业和能源部捐赠2000只;向印尼能源委员会捐赠2000只)。自2018年以来,我们通过印尼基础服务改革研究所(IESR)和印尼政府合作,为地方政府提供能源规划的相关能力建设。 面对着这场全球危机,我们很高兴能够与全球的伙伴继续合作,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GEI荣获第八届中国公益节“年度绿色典范奖”
2019年14日-15日,第八届中国公益节在北京开幕。本届公益节以“公益创造美好”为主题,讨论新时代背景下的公益创新,助力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活动吸引了来自政界、商界、公益界、学界、传媒界、艺术界的嘉宾参加。 本届公益节依据候选者所实施公益的示范性、持续性、创新性、适应度、诚信度五个基本指标,推选出了在扶老、助残、救孤、赈灾、济困、助学、助医以及支持文化艺术、环境保护等公益慈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集体和项目。GEI凭借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年度绿色典范奖”,这是GEI继第七届公益节荣获“年度公益项目奖”后,再次获奖。
GEI与多家单位合作举办”缅甸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工具技术培训”
10月22-23日,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GIEC)以及缅甸教育部研究创新司(DRI)在缅甸仰光联合举办了“缅甸可再生能源规划实施工具技术培训”主题研讨会。这是继今年6月初GEI和DRI联合举办的关于“推动缅甸可再生能源发展研讨会”后,针对组建的缅甸可再生能源工作组展开的进一步的项目实施技术培训。 由缅甸教育部、 电力与能源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农业畜牧和灌溉部、工业部、仰光科技大学等代表组成的工作组,以及美国气候战略中心 (CCS)、缅甸可在再生能源协会、广东太阳能协会、中山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深圳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永顺新能源有限公司代表共计40余人应邀参加了此次培训。 DRI的副司长Zaw Min Naing博士、GIEC的廖翠萍教授和GEI的于卿婵经理,在开幕演讲中各自代表了机构领导,对6月份联合举办的研讨会的成果表示认可和祝贺。同时期待通过这一次的培训能够继续加强中缅合作,支持缅甸专家更好的掌握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实施方法和技术工具,为后续在缅甸开展可再生能源规划项目,实现低碳发展和INDC目标做好准备。 在第一天的培训中,GEI的徐生年博士、CCS的Stephen Roe先生以及GIEC的张岳琦博士研究生,分别就如何应用可再生能源规划工具进行了深入讲解,包括工具应用的具体步骤、所需数据和信息、资源分析以及经济模型等,并列举了正在广州开展的示范项目和在山西开展的前期应用项目。 通过第一天的学习,缅甸工作组的官员和专家们针对户用光伏太阳能项目和社区微电网项目进行了分组讨论,探讨了工具所需数据的获取可能性、所需的相关技术、以及可行的金融模型等。 为了使工具的应用更加全面,在第二天上午的培训中,来自GIEC的廖翠萍教授、CCS的张帆先生以及DRI的Hla Myo Aung博士,分别对中国、美国和缅甸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进行了介绍,并与培训的专家和官员们对政策经验的借鉴进行了交流。 随后,来自深圳英威腾的区域经理潘永强先生、隆基乐叶光伏科技的市场经理周建兵先生、中山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的何益清主任、以及GIEC的骆志刚教授和张岳琦博士研究生,就如何选择适合缅甸的太阳能技术和融资机制进行了案例和经验分享。最后,缅甸工作组的专家们基于前一天的户用和微型太阳能发电项目的讨论结果,对两种项目类型进行了金融分析,并展示了不同的结果。 会后,DRI的副司长Zaw Min Naing博士表示,在这次培训里中美专家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工具、政策、融资和企业参与方面的分享使他们受益匪浅,并承诺一同致力于缅甸太阳能光伏示范项目的开展。此外,缅甸广播电视台(MRTV)也对本次技术培训进行了专门的报道,让广大市民了解中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两天的培训结束后,为了进一步了解缅甸已开展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我们实地考察了缅甸当地的Talent and Technology公司位于缅甸勃固省Byet Kalay村的太阳能和柴油混合微网项目点,该项目有60%政府补贴以及20%村集体出资,投资回报期为6到9年,可见太阳能光伏项目的盈利在缅甸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实地考察,中方专家更深入的了解了在缅甸推广可再生能源的挑战和需求,有利于对分析模型和工具进行本地化改造,以更好的支持缅甸专家制定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规划。 接下来,GEI、GIEC与缅甸DRI将共同制定在缅甸开展太阳能资源评估与项目规划的工作方案,并根据缅甸资源与经济情况,选取试点地区,设计和规划太阳能光伏项目。... Read More
GEI与DRI联合举办“推动缅甸可再生能源发展主题研讨会”
GEI讯 6月7日消息,2018年6月6日至7日,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和缅甸教育部研究创新司(DRI)在在缅甸首都内比都,联合举办了为期2天的“推动缅甸可再生能源发展主题研讨会(Workshop on Promoting Renewable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yanmar)”。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毅博士,东盟国家议会(ASEAN Inter-Parliamentary Assembly )秘书处副秘书长Mario Pandu Dewono,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司长U Hla Maung Thein,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出席研讨会并讲话。缅甸教育部、电力与能源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农业畜牧和灌溉部、工业部、规划与财务部、仰光科技大学、缅甸可再生能源协会、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美国气候战略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Strategies)、国际组织代表共计60余人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王毅博士进行了中国对外援助和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相关演讲 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司长U...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