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能源与气候变化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GEI助力全球治理新蓝图

中国担任主席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完成各项议程后,于当地时间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结束。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及相关一揽子文件。该“框架”设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项长期目标,以及计划最迟在2030年完成的23个以行动为导向的全球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   当地时间12月9日,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等中国民间机构在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会议期间举办了持续一整天的“加强非国家主体共同行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共赢”主题论坛,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民间组织、企业机构的40多位嘉宾进行了深度分享和交流。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Elizabeth Maruma)也在百忙中参加了研讨会并与中国民间组织对话。 会议讨论了当下热点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如“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共赢的最佳实践与经验“”可持续投资与绿色贸易供应链,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物种,支持栖息地保护与加强贸易管理执法“”推进全球非国家主体的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承诺“,为之后“框架”的成功通过,贡献了非国家主体的智慧与力量。 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司副司长刘宁在现场开幕致辞中说道:解决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问题。在国家主体之外,如何加强非国家主体在地方、区域和全球的合作并采取切实行动,以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和雄心,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 刘宁表示,非国家主体利益攸关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 由中国民间组织举办的此次论坛召开时,不远处的会议室里,196个缔约方正就《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公约秘书处负责人、执秘穆雷玛在百忙中赶来参加了此次中国民间组织论坛。她在致辞中表示,这样的讨论非常重要,因为这次大会最重要的目标——达成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框架文件不是政府的、企业的,或者民间组织任何一方独有的,而是属于所有人的。 穆雷玛在分享自己在跨文化和国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时表示,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没有能够把会议室中的谈判内容转化为各地本土社区人们在实践工作中可以理解和共情的简单语言。 穆雷玛表示,196个缔约方讨论的“框架”的文本相比较最初的文案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穆雷玛期望在这次会议之后,民间组织与全球各地的社区一起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的实施,帮助将框架转化为简单的语言,使当地的社区能够理解并为执行工作作出贡献。 GEI执行主任金嘉满在发言中强调,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发挥了重要影响。GEI作为中国的环境NGO,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与各个非国家主体合作,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开展社区保护、气候变化等工作,有很好的实践案例。我们期待和更多的非国家主体合作,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解决,协助社区发展可持续经济,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共赢。 作为主席国,中国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商业企业、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主体采取实际行动。本次论坛是中国NGO组织举办的标志性活动之一,探讨非国家主体合作支持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非国家主体自主承诺等广泛议题,降低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推进非国家主体采取实际行动,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为期一天的论坛由中国民间组织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非洲野生动物基金会 (AWF)、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公民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国际土地保护网络(ILCN)等国内外20余家机构和企业共同发起。论坛召集了国际国内科研部门、商业企业、公民社会、青年群体、地方社区等非国家主体代表,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主要矛盾,深入交流和探讨非国家主体在自然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实践行动和自主承诺;加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非国家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交流合作,探寻自然保护和绿色发展双赢的行动路径。本次论坛是《公约》秘书处在COP15上发起的“行动区”的首个大型活动。

GEI COP26主题边会|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下的未来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与保护

2021年11月10日,中美两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发表《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称两国将继续共同努力,并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主要碳排放国,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对中美通力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气候危机和恢复世界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召开“能源转型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东盟合作实践”COP26主题边会,就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气候工具的应用、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与能源转型等热点问题,与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本次边会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博士主持,气候变化全球行动联合主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参加并进行了开场致辞。 解振华先生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它不光是未来的问题,而且已成为现在的问题。会议前一天发布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再次表明,中美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中美双方的协作,还需要全球各地区的通力合作。中国和东盟国家是重要的战略伙伴,“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网络”的建立和东盟地区的能源转型,都标志着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对全球气候行动十分重要。 解振华先生正在进行开幕致辞 图片来源:GEI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先生就中国-东盟绿色合作进行了主旨发言。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三十周年,陈德海先生期待中国-东盟未来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和其它可持续发展领域继续进行深入合作。同时,希望本次边会有助于加强东盟地区能源转型合作,开启中国与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新征程。 案例分享:中国-东盟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合作 GEI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经理徐生年博士,介绍了GEI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工具以及在中国、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尼西亚、越南五个国家的六个地区开展的可再生能源合作项目。随后,来自缅甸、印尼和越南的合作伙伴依次介绍了与GEI进行的合作项目的具体内容。 缅甸科技部研究创新司副司长 Zaw Min Naing博士介绍了缅甸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可以帮助缅甸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GEI印尼伙伴机构Institute for Essential Services Reform执行主任Fabby Tumiwa先生表示,为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现状,印尼需要制定更具雄心的NDC目标。此前,GEI与IESR共同分析了印尼的光伏资源潜力。数据表明,印尼的光伏潜力是政府早先公布数值的16到95倍,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越南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光伏项目发展,光伏装机量显著增加。尽管如此,随着补贴政策的减少,光伏投资额也相应减少。越南绿色发展创新中心(GreenID)执行主任Nguy Thi Khanh女士希望政策制定者可以对现有政策框架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在越南的发展。同时,GreenID期待未来可以与GEI在碳中和领域进行更多的合作。 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 GEI海洋保护项目经理范敏女士阐述了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的现状及面临的威胁,并介绍了GEI与多方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的红树林保护落地行动。未来,她希望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可以加入中国-东盟区域红树林保护行动中来,形成多元化资金支持下的可持续保护。...
Read More

中外专家学者在“中国角”共话中国—东盟气候合作

2019年12月12日下午,气候变化全球行动(Global Climate Action Initiative, GCAI)秘书处、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联合在气候大会COP25“中国角”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东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题边会。本次边会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红树林保护和可再生能源规划等落地项目,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关于气候适应与减缓的交流对话。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出席会议并致辞。赵部长在发言中提到,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能源与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合作,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的能源转型、以及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期待与东盟各国共同探索气候韧性发展的最佳实践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在气候适应、提高融资能力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南南合作项目,并希望将中国—东盟区域气候变化领域合作打造成为中国南南合作一个亮点。 陈德海秘书长在致辞中也强调,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议题上的合作愈发重要。今年8月,中国—东盟中心、GCAI秘书处和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联合主办“中国—东盟合作推动能源转型与气候韧性发展会议”,共同探讨双方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融资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就在上个月的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就上述议题拓展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并打造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地区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 GEI执行主任金嘉满介绍了GEI作为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包括与缅甸教育部和能源部开展可再生能源规划示范合作、与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开展基于社区的生态保护与生计发展落地项目,以及推动东盟红树林保护合作等领域的工作,并表示GEI将继续贡献于推动中国和东盟合作,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宏观战略及合作实践。王毅指出,中国与东盟在“一带一路”和产业转移上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在与东盟的合作中应当优先考虑如何帮助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NDCs),并通过介绍中国转型经验及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帮助东盟国家建设气候韧性社会。此外,中国与东盟在区域红树林保护、开展无毁林的农林产品贸易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合作机遇,可以借由2020年中国举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大会(CDB COP15)的时机,进一步推动双方在相关议题上的交流合作。 中国—东盟中心综合协调部汪红柳主任、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赵黛青主任、缅甸仰光科技大学副教授Kyaw Zaya Htun、中国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陈光程副研究员、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艾路明会长及印尼环境论坛执行主任Nur Hidayati等来自中国与东盟的专家和学者应邀参加了边会,并就中国—东盟现有的合作实践及未来的领域和机遇进行讨论。与会专家在讨论环节都表示,中国与东盟各国应当全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包括推动区域能源转型、低碳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建立红树林保护联盟等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区域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东盟合作推动能源转型与气候韧性发展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

2019年8月28日至29日,由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中国-东盟中心,以及气候变化全球行动(GCAI)秘书处共同主办,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温室气体管理机构(TGO)和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 承办的“中国-东盟合作推动能源转型与气候韧性发展”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会议邀请来自东盟各国的政府官员、相关研究机构的技术和政策专家、企业、慈善基金会及社会组织代表等,就东盟各国落实气候变化自主贡献(NDC)面临的挑战和潜在机遇开展交流,并探索下一步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规划与实施层面的技术交流、能力建设及投融资示范实践等方面的潜在合作,贡献于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 来自中国、泰国、新加坡、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的七国政府代表、会议主办方代表、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代表及部分与会嘉宾在大会上合影留念 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Varawut Silpa-archa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东盟和中国都面临着极速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基础设施供应不足,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挑战。为了实现巴黎协定关于‘在2020年将全球升温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的约定,东盟国家需要与多方共同合作,探索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及创新的金融模式。” 他同时强调:“此次会议有三个主要目标:一是探讨东盟各国通过能源转型实现巴黎协定自主贡献目标的机遇和挑战;二是分享交流相关政策工具、技术方法及金融投资的良好经验和最佳实践;三是建立有关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绿色金融等议题的合作平台,推动能力建设和相关试点的落地实施。” Varawut Silpa-archa 部长在会议上致辞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气候变化全球行动主席解振华先生表示:“人类生活在越来越脆弱的地球上,相互依存形成命运共同体,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才是世界各国的唯一选择。确保下个月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取得成功、保持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持续前行的势头至关重要。希望此次会议能够从政治和政策层面,发出中国与东盟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支持气候峰会、推进《公约》和《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的积极信号。”   他也向与会东盟各国分享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包括: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5.8%,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上限目标;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的14.3%,有望实现到2020年比重达15%的目标等   解振华特别代表同时表示,中国将与东盟各国进一步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与各国携手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解振华特别代表在会议上再次强调多边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重要性 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使、气候变化全球行动联合主席迈克尔·布隆伯格先生虽因其他事务未能到场出席,但也通过致辞信表达对本次会议及气候合作的肯定和支持:“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问题,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无论以城市、国家、企业或世界公民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所以非常高兴看到在解振华先生的领导下,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在这一年中开展了包括这次会议在内的许多国际合作。” 他再次强调了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立场和决心:“在这场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斗争中,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们需要尽快摆脱化石燃料,转型为100%的清洁能源经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的基金会发起了一项名为“Beyond Carbon”的新计划,同时也是作为对美国气候危机最有力的回应,继续帮助美国实现对‘巴黎协定’的承诺。”...
Read More

可再生能源实施方法学和工具开发及应用研讨会

2019年3月19日,北京市朝阳区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CAS-GIEC)在广州共同举办了“可再生能源实施方法学和工具开发及应用研讨会”。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新能源处、广州市黄埔区金融局等领导应邀参加了研讨会。同时,来自广东省太阳能协会、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多位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了会议探讨。 研讨会上,GEI对中美双方在2017年-2019年的项目工作进行了整体概括,介绍了合作项目进展、阶段性成果、未来规划和缅甸应用案例和未来规划进行了介绍。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的张岳琦和谢鹏程分别就广东省黄埔试点光伏项目财务分析和广东省生物质资源评估与技术选择进行了详细介绍。请点击下面链接,查看具体项目信息。 研讨会由洛克菲勒该项目得到了美国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 北京代表处的资助和支持,。其中国项目主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郭慎宇女士代表项目资助方在会议总结中提出:非常高兴看到GEI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过去的2年中为中国的环境政策和环境政策分析方法的改进工具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工作成果,积极的将研究成果应用与中国其他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作为项目的资助方非常荣幸的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未来希望双方能够将研究成果和学术报告面向更多地区人群进行介绍宣传和应用介绍。 在过去的二年间,GEI不仅已经完成了国内广东、山西等地区一些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工具的推广和试点工作,同时也在更深层次完成了光伏太阳能项目的商业金融分析和缅甸国家太阳能资源评估。2019年,GEI将在中国更多省市或者地区进一步开展“可再生能源规划工具”应用和试点工作,并且完成缅甸太阳能太阳能光伏试点分析工作。 太阳能光伏项目财务分析–以黄埔工业屋顶太阳能光伏项目为案例 缅甸太阳能光伏资源发展潜力评估 广东省生物质资源评估与技术选择

“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和投资风险

“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和投资风险 撰写:许冰清、徐生年 数据收集:万苇达(David Wan)、许冰清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不仅会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也会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促使海外市场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自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日渐频繁,截至2016年底,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主的油气企业已在海外50多个国家拥有20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加速全球变暖的趋势,作为倡导低碳可持续发展的NGO组织,GEI正在致力于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低碳绿色发展。 1,可再生资源潜力最大的十个国家: GEI通过收集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分布和发展情况,将会从资源潜力、发展阶段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分析,评估出最适合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排名。图1列出了在可再生能源潜力总量上最丰富的十个一带一路国家(按储量排名)。 鉴于一些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仍在继续探明中,缺乏具体的数据。从我们收集的数据表中可以看出,排名前十的国家其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各异。其中卡萨克斯坦和蒙古分别拥有最丰富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资源,而中国则拥有最丰富的水力发电资源和生物质能。 2,这些国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值得留意的是,虽然太阳能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各个国家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仍处于初期,十个国家中仅有我国和印度开发超过储量的1%,开发程度分别为2.6%与1.3%。 而水力发电由于技术成熟,发电成本低,是目前人类社会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中国的水力发电资源利用率已经超过60%(图2),未来五年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而根据印度电力局的公开信息,印度目前开发了约26%的水电资源。再看水力发电资源储量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印尼和巴基斯坦,据央视网信息,今年四月,我国电建国际公司与印尼卡扬水电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印尼卡扬河1-5梯级水电站项目联合开发协议,而中企承建的巴基斯坦尼鲁姆-杰卢姆水电站也于同时期进入正式运营阶段。从上表可以看出蒙古的风能储量巨大,我国华北电力大学与蒙古科技大学成立了中蒙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致力于推动中蒙在可再生能源教育、科技、培训、产业、专业智库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自2012-2016年间,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增长速度很快,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风电装机最大的国家。但根据布鲁金斯研究中心[1]的报告,我们在新增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弃风率较高,应着力于改善风力预测并根据预测进行调度操作。印度风力发电也已进入成熟期,数据显示印度已经开发了占储量30%左右的风力资源。其余国家仍处于发展初期,风力资源的应用均不显著。 由于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成本较其他能源高,且我国及表内其他国家政策偏向于光伏发电及风能发电,生物质能似乎不如其他可再生能源一般受宠。目前我国和印度分别开发了本国生物能储量的约16%和13%,印尼和波兰分别开发了本国生物能储量的约5.4%和3.6%。十个国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原材料成本较高且较分散,导致物流不经济;同时生物质发电技术是一个跨度较大的综合新领域,不同处理技术的发展水平不一;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太阳能和风能的倾斜,使得生物质能的开发仍处于比较混乱的阶段。 3,这些国家的投资风险和政策鼓励排名: 根据REN21公布的2018年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我们对比分析了各个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支持鼓励政策, 其中包括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各种管制性政策以及财政激励政策。管制性政策可细分为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净电量结算政策,可再生能源电力证书。而税收优惠、退税、绩效激励、优惠贷款和担保等财政激励政策也进一步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有助于降低项目前期高昂的成本负担。 在综合分析以上各类政策后,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上较为友好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尼和波兰。十个国家中仅土库曼斯坦还未公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相关计划,因此具体政策环境目前较不明朗。据世界经济论坛今年2月的报道[3],美国,中国和印度正引导着全球能源革命的浪潮。其中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将在2022年占据全球清洁能源总额的40%。而印度则得益于竞争性招标,不仅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占据了电力增量的90%,光伏平价上网的度电成本也为全球最低。 总体来看,我国和印度的政策环境对可再生能源都非常友好。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 6.8 亿千瓦, 发电量...
Read More

GEI见解|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系统”可以从印度绿证系统中学习到什么?

说到可再生能源绿证系统,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国家就是印度。 2011年,印度启动可再生能源绿证系统。2017年7月,中国绿证系统正式上线。可以说,印度的绿证系统为中国绿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那么,中国和印度在绿证方面有何异同?我们可以从印度绿证系统中获得怎样的经验呢?   中国 前情回顾:“绿证系统”的前世今生 2016年,中国承诺非化石能源占比将在2020年达到15%,2030年达到20%。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初步成果,2020年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6.8亿千瓦,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7%。 图片来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国家目标的制定,对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较高,国家需提供足够补贴以支持和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原有电费的基础之上,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仍依赖于政府补贴。 图片来源:GEI 随着中国持续鼓励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行业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行业对政府补贴的需求也同样急剧上升。目前来说,以税收为来源的政府补贴,已无法承载可再生能源发电厂所需的补贴缺口。 目前,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图片来源:INCORE 因此,中国可再生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系统应运而生,并于2017年7月正式上线,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的替代方式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绿证”如何帮助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呢? 在获得电力供应商所提供的初始电费基础上,可再生电力发电厂可通过获取绿证,然后通过国家绿证交易平台向其他需要配额的企业售卖绿证,进而获取额外收入。由此一来,可再生电力发电厂可通过绿证系统,彻底替代或减少政府补贴。 图片来源:GEI 展望未来:绿证发展何去何从? 截至2016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到达600亿人民币,其中补贴来源几乎全部来自政府税收。 为改善补贴缺口状况,中国推出绿证自愿认购平台,并将绿色证书分发于已受国家认证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企业。获认可企业可以自由出售绿色证书,获得相应收入,不再仅仅依赖于政府补贴(绿证未涵盖部分,仍将获得政府补贴)。...
Read More

GEI与DRI联合举办“推动缅甸可再生能源发展主题研讨会”

GEI讯 6月7日消息,2018年6月6日至7日,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和缅甸教育部研究创新司(DRI)在在缅甸首都内比都,联合举办了为期2天的“推动缅甸可再生能源发展主题研讨会(Workshop on Promoting Renewable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yanmar)”。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毅博士,东盟国家议会(ASEAN Inter-Parliamentary Assembly )秘书处副秘书长Mario Pandu Dewono,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司长U Hla Maung Thein,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出席研讨会并讲话。缅甸教育部、电力与能源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农业畜牧和灌溉部、工业部、规划与财务部、仰光科技大学、缅甸可再生能源协会、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美国气候战略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Strategies)、国际组织代表共计60余人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王毅博士进行了中国对外援助和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相关演讲 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司长U...
Read More

GEI举办“可再生能源实施方法学和工具开发及应用”研讨会

2018年1月30日,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CAS-GIEC)在广州共同举办了“可再生能源实施方法学和工具开发及应用”研讨会。 广东省发改委新能源产业处、广东省科技厅技术交流合作处、广州市发改委能源处、广州市黄浦区发改局的四位领导应邀参加了研讨会。同时,来自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工程学院等多位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专家参与了会议研讨。 研讨会上,GEI对该中美合作项目的整体概况、进展成果、斯里兰卡应用案例和未来规划进行了介绍。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的张岳琦博士对可再生能源实施工具的开发及在广州市黄浦经济开发区的应用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GEI利用“可再生能源规划工具”结合斯里兰卡甘布拉小镇用地规划,评估了当地不同种类生物质资源的潜力 在听取汇报后,广东省发改委新能源产业处的禤处长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禤处长提出,全国一共有219个经济开发区,可在生能源实施工具在黄埔经济开发区的应用将在广东省内的经济开发区起到引领的示范作用。 禤处长指出,广东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实现2020年的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研究关于太阳能光伏发展的专业性研究将有助于2020目标的实现,希望项目团队尽快到发改委去做关于工具应用的更深入汇报和讨论。 禤处长还建议,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要与能源总体规划、行业规划等相结合,政策分析也要与实际的落地项目相结合。因此,可再生能源实施工具对于落地项目的投融资分析也非常必要。 此外,各位专家在研讨中对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案例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若干的完善意见,其中包括:进一步研究可再生能源落地项目的盈利模式;从方法学的角度优化整套工具的流程和架构;强调工具的变量因素,以及突出工具的特点和优势等等。 在过去的几年间,GEI已经成功在国内一些地区开展了低碳发展规划的推广工作。广州市黄埔经济开发区的试点案例,是GEI开发和推行新的可再生能源实施工具的第一步。2018年,我们将在广东省及其它省市推广该工具,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实施方案(如生物质能、风能等)、以及落地项目的商业投资模式。 GEI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官员徐生年博士,正在为大家介绍斯里兰卡案例 与此同时,GEI还将与中外合作方一起探索在“一带一路”国家推行可再生能源规划和实施方案,协助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其INDC的碳减排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与燕京学堂一起探讨“一带一路”:GEI环境教育课程

为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GEI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举办了4期研讨会,主题为“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设想、策略和挑战”。 在每一期研讨会中,GEI专家和北大燕京学堂等学院的学者们一起,分析和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政治、经济和环境基础。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其沿线的65个国家,贡献了全球GDP的40%。除了可以解决中国钢铁和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之外,“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中国投资和对外援助。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带一路”还很抽象。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投资的6大走廊 (图片来源:WikiCommons) 环境保护和“一带一路”的关系是什么?  “一带一路”倡议备受瞩目,作为一个环保NGO,GEI十分关注“一带一路”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可持续性。 众所周知,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向前迈出绿色一步的重要机会。“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帮助中国深化国内低碳发展,确保海外投资符合绿色金融机制,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通力合作,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再次感谢燕京学堂在过去半年中与我们合作,并期待与这些杰出学者再次合作! 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请和我们联系,创办你自己的研讨会。现在,GEI可以为相关环境问题(例如北京、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环境挑战等等),提供讲座或课程指导。与Kendall ( kendall@geichina.org)联系,今天就开启你的头脑风暴吧! 图片来源:GEI 第一期:中国“走出去”的背后 在进行了热烈的“一带一路”圆桌讨论后,燕京学堂学者对“一带一路”与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关系,有了进一步了解。 季琳主导了第一次研讨会(图片来源:GEI) 尽管“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在名称和地理位置方面最为接近,但是其政策基础是针对东南亚地区的“走出去”战略。此外,“一带一路”所有项目的部署均根植于中国的西部发展战略。 图片来源:《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第二期:海外投资的环境与社会挑战 在本期研讨会中,我们的主题在于判断未来哪些利益相关方,在确保中国海外投资对环境无害方面是最关键的。 Kendall Bitonte组织课堂讨论(图片来源:GEI)...
Read More
1 2 3 6

You are donating to : 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Fund

How much would you like to donate?
$10 $20 $30
Would you like to make regular donations? I would like to make donation(s)
How many times would you like this to recur? (including this payment) *
Name *
Last Name *
Email *
Phone
Address
Additional Note
paypalstrip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