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海洋保护

为海行动,公益同行|“为海行动”项目结项研讨暨中国海洋公益伙伴能力建设培训会顺利召开

中国拥有299.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2018年底,我国已建立271个海洋保护地,保护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1%。同时,随着国家对海洋的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民间保护力量,也在过去的几年间有了蓬勃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涉及海洋保护的组织大幅度增加。 5月17–19日,“为海行动”项目结项研讨暨中国海洋公益伙伴能力建设培训会议在浙江省舟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2家公益机构参加了会议,并分享了他们在关键海洋生境保护、关键海洋物种保护、可持续渔业、自然教育等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海洋保护贡献了公益力量。 2022年, 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在中国海洋保护领域共同发起“为海行动”赠款招募计划,通过开展赠款支持,聚焦并提升中国海洋保护民间组织、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在关键、重点领域的发展,同时提升中国海洋保护公益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 “为海行动”第一期,共支持了16家海洋保护机构开展项目,主要涉领域包括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关键生态保护系统和关键物种保护,项目地涉及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河北等地。 本次会议共分为三天进行,内容包括“为海行动”第一期项目成果分享、能力建设培训以及实地考察。舟山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夏志光、普陀山政府服务中心副主任叶建华、GEI全球环境创意基金办公室主任赵文娟、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高级项目经理张晶、以及GEI项目总监季琳等嘉宾,共同出席了会议开幕式。 “我们在项目一开始制定的目标在这一年里一步步地实现”,赵文娟在开幕致辞中说道,“我们支持合作机构开展了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社区动员和科普教育的工作,也帮助机构建立了更多的合作和联系,甚至让一些机构从无到有。为海行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从一个口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生命。希望未来大家也能在这个平台上成长,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 关键生态系统保护 “守卫珊瑚礁,守卫生命色彩”,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创建教学模型,开展珊瑚礁生态保护新媒体科普体系构建及推广项目,向公众和科研院校传播了珊瑚礁保育的重要性。广东海洋协会重点进行了珊瑚礁生态监测和公民科学培训。截至目前,项目培训班共有30名正式学员和76名旁听学员参加。此外,项目还出版了《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手册》,为珊瑚礁的生态监测提供了标准化的指导。 海草床是海洋生物重要的栖息地,具有稳固近海底质和海岸线的作用。同时,海草对于水质的要求很高,海草床的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污染程度,海草也因此被称为“生态哨兵”。在“为海行动”的支持下,中科院海洋所建立了一支由21名渔民组成的专业海草床修复团队,并探索出了海草修复根状茎绑石法和泥丸播种法,修复了10公顷海草床。此外,项目还搭建了我国首个海草床科普网站Hi–Seagrass。海草床拥有巨大的固碳能力,储碳效率比森林更高,对缓解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大连海洋大学关注了海草的培育和播种,并特别强调了海草床的固碳能力,希望通过企业、环保机构、基金会的共同合作,修复海草床,开展生态位互补养殖,推动海草床蓝碳交易。 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 公众参与海洋保护,是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时有助于公众海洋保护意识的提升,对海洋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惠州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致力于开展大亚湾地区的志愿者净滩活动。项目期间,协会完成了20个海滩的清理工作,并成功号召5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也开展了进校园、进社区的宣讲活动。阳江市漠阳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阳江市程村镇的4所小学开展了红树林教育课程,同时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坊,探讨垃圾减量和蚝壳处理解决方案,打造蚝文化生态小镇。平潭环保志愿者协会在“为海行动”的支持下打造了平潭第一家海岸线自然学校。自然学校以海洋保护宣教活动为核心,旨在提升当地的环境意识,为平潭岛乡村振兴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提供支持。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分享了他们的渔民合作共创休闲渔业模式,该模式可为渔民社区转产转业提供示范。此外,项目还开展了贝类底播和科学监测工作,同时动员社区积极参与生态游览和自然教育。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在如东滨海积极探索生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对当地底栖生物和渔业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了调查研究,完成了如东东凌、丰利底栖动物调查与评估,并对重点渔业及养殖活动提出可持续性提升建议。舟山市蓝海公益服务发展中心分享了基于渔民参与的东海生态共富研习社项目。该项目举办了20余场东海生态共富研习活动,招募社员40余人,并组建了“东海护渔”“渔嫂共富手工坊”“蓝海大学生社会工作室”三支重要队伍。 关键物种保护 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已在地球上生存超过4亿年,是真正的活化石。鲎有着神奇的蓝色血液,在医学领域有着无与伦比的医用价值。2021年2月,鲎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华侨大学与集美大学等院校和机构合作,开展了闽粤鲎关键栖息地识别与保护工作。项目形成了“闽粤鲎关键栖息地保护地图调研报告”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鲎保护社区。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我国至少有8个现存中华白海豚地理种群,但对它们的保护管理工作仍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广西科学院与北部湾大学以自然教育和科普为主,合作开展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项目期间共开展15期科普活动,参与游客和学生达到474人次。 在“为海行动”的支持下,厦门大学对海龟关键栖息地保护及海龟救护展开了研究。通过渔民巡护,厦门大学掌握了绿海龟群体间的亲缘关系,对中国西沙群岛的绿海龟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项目通过定位追踪,分析得出了我国海域的海龟活动热点区域和海龟觅食场的位置。海南师范大学依托生物救护站,在项目开展期间共救助了19只海龟,进行了海龟救助技术培训8场。累计举办“海龟课堂进校园”活动 18 次,救助站累计举办活动75场。 除了“为海行动”首期支持的伙伴进行分享外,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湛江市湿地保护协会、青浜海岛环保公益发展中心、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新村自然文化保护中心等海洋公益伙伴到场参与学习和交流。 能力建设培训 — 项目管理与资源整合 除了项目成果展示外,能力建设也是会议的重要环节。SEE基金会的代表张晶为能力建设培训开场。他表示,“海洋保护行业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为海行动倡导‘1+1+1‘即一个成熟公益组织与一个科研机构合作带动一个新兴保护力量的模式。希望以赠款的形式支持潜力伙伴的保护行动,并通过能力建设培训的方式加强各方的交流和合作,以科学专业的方式持续提升自身实力和项目设计,开拓资源获取渠道。” 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陶传进、上海浦东新区恩派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雪春,为与会嘉宾进行了项目设计、运行、评估以及社区动员与资源整合方面的培训,提升了各机构在项目管理和运营方面的能力。...
Read More

你我携手,为海行动|GEI成功举办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分论坛

2022年10月28日–30日,2022年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在江苏南通如东县举办,并在北京、厦门和深圳设置了分会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海洋公益的未来十年”,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科研院校、公益环保机构、企业、社区代表等多方共同探讨未来十年海洋公益的发展。 图片来源:第四届海洋公益论坛组委会 本届论坛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UNDP–GEF–GSP)联合主办,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承办。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作为支持方参与了本届论坛的主论坛,并与SEE基金会联合主办了“为海行动——海洋保护的社区力量”分论坛。 分论坛以“为海行动”社区参与保护为主题,邀请了海洋保护专家学者、受计划资助NGO和科研院校代表,共同探讨社区在可持续渔业、关键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中的重要性,以及基于社区的海洋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等。  论坛北京分会场 图片来源:GEI GEI全球环境创意基金办公室主任、海洋专项基金负责人赵文娟女士介绍了“为海行动”计划的基本情况。“为海行动”第一期一共支持了16家海洋保护机构开展项目,项目领域包括: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关键生态系统和关键物种保护;项目地涉及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河北省等地区。目前,第一期项目正在有序开展中,GEI也在探索海洋专项基金未来的战略方向。 图片来源:GEI 随后,SEE基金会海洋保护项目经理张晶代表SEE基金会进行了致辞。他表示,“为海行动”是GEI和SEE基金会共同启动的赠款计划,旨在支持并推动中国海洋保护NGO在关键、重点领域的发展,同时提升中国海洋保护公益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 图片来源:GEI 主旨发言环节,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钱卫国先生,介绍了可持续渔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及NGO和社区参与的机遇。他指出,目前社区参与可持续渔业主要以渔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和渔业民营企业的形式,但面对组织机构不完善、人才能力不足以及扶持政策不足等内部和外部问题。因此,需要NGO介入,通过开展能力建设、合作社机制建立、建立示范性渔业组织等工作,帮助社区更好地参与可持续渔业。 图片来源:GEI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珉女士以《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和NGO与社区参与的机遇》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她认为关键物种、栖息地、NGO和社区四个因素是互相紧密相关的。关键物种数量的下降和栖息地的破碎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因而减弱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导致社区无法获得服务。因此,NGO作为桥梁,应起到连接社区参与关键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作用。 图片来源:GEI 社区参与关键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实践 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的刘明杰先生、惠州大亚湾蓝色海湾的路小轩女士、华侨大学的李裕红女士以及海南师范大学的张婷女士,分别介绍了各自机构在“为海行动“计划下开展的关于社区参与关键生态系统和物种保护实践”的项目工作。 中科院海洋所开展的黄渤海海草床修复项目在渤海湾东北部研发了根状茎绑石修复法,完成了10万株海草的移植工作,预计在一二期工程后修复7.8公顷海草床。项目还建立了由当地渔民组成的海草修复团队,在提升渔民保护意识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 惠州大亚湾蓝色海湾则开展了社区参与红树林保护项目。2020年起,蓝色海湾开始组织志愿者在大亚湾红树林破碎化的近岸海域种植红树。此外,协会还自己培育红树树苗,成立了以科普为主,种植为辅的苗圃基地,招募社区亲子家庭参与认养红树胚轴的活动。 华侨大学开展了社区参与闽粤鲎保护行动。机构在湛江硇洲岛、福建泉州晋江创建了闽粤鲎保护社区,并开展能力建设培训,开展科普工作。同时,机构还组织志愿者在塘东村的触角沙滩参与潮间带幼鲎放流,增加鲎种群数量。 海南师范大学将项目重点放在了社区渔民参与海龟保护的活动中。他们配合政府部门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参与海龟产卵场巡护,开展繁殖期记录和监测。在巡护期间,社区渔民也会定期清理海滩垃圾,参与海龟救助救护,并协助标记产卵雌龟、产卵场勘测等科研工作。 社区参与可持续渔业发展实践 可持续渔业的发展,对海洋健康和海洋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本次分论坛邀请舟山蓝海公益服务发展中心的陈莉莉女士和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的房璐女士,分享他们在可持续渔业方面的探索。...
Read More

“为海行动”中期项目进展|你我携手,共赴蓝色未来

2022年3月,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共同启动“为海行动”赠款计划。“为海行动”聚焦中国海洋保护领域,支持并推动中国海洋保护NGO在关键、重点领域的发展,同时提升中国海洋保护公益组织的能力和影响力。 在本次“为海行动”中,GEI共支持了9家海洋保护机构,并成立了海洋专项基金对项目进行管理。项目领域主要涉及可持续渔业与社区发展、关键生态系统保护和关键物种保护,项目涵盖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河北省等。项目伙伴来自国内的科研院校、非政府组织与公益机构。虽然研究背景和专业不尽相同,但大家怀揣着共同的蓝色理想,经过半年的工作,各自的项目已经初见成果。 一、关键生态系统保护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珊瑚礁生态保护新媒体科普体系构建及推广 组织“珊瑚礁生态保护海洋科普志愿者培训”主题讲座,共计48人参加培训; 完成《基于SWOT分析法珊瑚礁生态保护新媒体科普大众参与意向调查》报告。 阳江市漠阳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红树林保护课件试讲演练和修订 在程村镇中心小学莲花分教点开展红树林保护课堂1次; 在程村镇中心小学开展红树林保护课堂1次; 联动市生态环境局阳西分局、珠海对口帮扶驻程村镇工作队、程村镇政府,在程村镇中心小学开展“世界海洋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红树林湿地保护校园科普活动1次 联合程村镇双百社工站,组织了市区12个亲子家庭以及程村镇中心小学红光分教点49名学生在程村镇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益起牵手,绿色未来”红树林生态研学行动。 在程村镇中心小学红光分教点开展红树林保护课堂1次。 广东海洋协会 珊瑚礁生物分类、监测及保护知识培训班 确认培训班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初步确定授课老师; 完成《南海珊瑚礁生态调查技术手册》初稿的编写工作。 平潭县环保志愿者协会 在平潭海岸线(坛南湾)建自然学校 完成自然学校选址,并成功签约; 自然学校运营团队组建完成;...
Read More

保护九龙江口红树林,守护世界的生命线

红树林是地球上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它为迁飞鸟类提供气息和觅食之所,同时也为沿海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资源和安全保障。然而,人类的生产活动正在导致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目前,约有360万公顷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消失,占全球红树林面积的20%。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图片来源:GEI 我国红树林天然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8个省区。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近30个,占全国现有红树林面积的74.8%。 2022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哈啰、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启动浮宫红树林修复行动,修复了福建龙海九龙江口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6亩红树林。 红树大多生长在陆地与海洋间的滩涂地区 图片来源:GEI 为了宣传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民众对红树林的关注,2022年9月21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哈啰和GEI共同举办了“哈啰浮宫红树林种植体验”活动. 活动邀请了福建省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业务总监李健先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运营中心徐可先生、哈啰行业研究院主任刘芳,以及来自哈啰的9位志愿者,共同体验红树种植和修复工作。 “为了那片海,碳路者在行动” 图片来源:GEI 浮宫林业站的工作人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九龙江口红树林的基本情况。九龙江口区域曾经广泛分布红树林,但由于当地水产养殖、海岸开发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导致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下,这里的红树林正在一点一点地恢复。此外,他也向大家详细科普了红树林的重要性,特别是它在消灾减灾,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以及固碳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业站工作人员薛志勇正在向大家介绍红树林 图片来源:GEI 了解了种植体验注意事项之后,大家更换好装备,正式开始了一天的体验。 红树是胎生植物,一般直接在母树上发芽;树芽成熟后,会掉落到松软的泥滩上,随即生根定植。没有扎根的树芽会漂浮在水上,蛰伏超过一年时间,直到抵达适合的生长地点才会在泥土中生根。为了提高红树种植的成活率,我们这次使用的是已经在苗圃中培育的红树幼苗,以秋茄为主,是中国红树林修复中较为常用的品种。本次活动,志愿者们一共种植了280棵红树幼苗。 志愿者正在分发红树幼苗 图片来源:GEI 红树林种植地泥泞不堪,几乎寸步难行。走了不到10米,淤泥就已经淹没了大家的膝盖。但志愿者们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们任由淤泥沾满双手双脚,在烈日之下,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红树幼苗插进泥土中。 志愿者们正在体验红树种植 图片来源:GEI 除了种植红树,志愿者们还清理了种植区内的“恶霸”——互花米草。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具有强大的繁殖力,被列为全球最危险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它们与红树林是竞争关系,会阻碍红树林生长,严重时甚至能造成红树林的死亡。清理互花米草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这项活动也被称为“打怪兽”。...
Read More

你我携手,为海行动|项目分享交流会

2022年7月15日,由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海洋保护资助项目——“为海行动”召开了第一次项目分享会。十余家环保机构齐聚一堂,分享各自海洋保护项目的重要进展。 会议由GEI的赵文娟与SEE基金会的张晶共同主持,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仲崇峻、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戴小杰进行总结点评。根据项目方向的不同,分享会分为可持续渔业&社区发展、关键生态系统保护与关键物种保护三个板块。 可持续渔业&社区发展 板块一的项目主要关注可持续渔业、渔民生计与渔业社区发展。 来自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的夏丹女士,介绍了智渔与海南潭门渔民合作社共创的基于本土生态和文化的休闲渔业模式。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海研会)的刘乐彬女士分享了青岛海研会在江苏开展的滨海湿地生计渔业调研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舟山蓝海公益发展中心的陈莉莉老师介绍了蓝海公益发展中心为舟山渔民创办的生态共富研习社。 关键生态系统保护 板块二中的项目关注关键生态系统保护,涵盖珊瑚礁、海藻床等重要沿海生境,保护方法既有海藻床修复、海草播种等专业手段,又有净滩、环境教育等大众参与。 图片来源:Ventura County Coast 广东海洋协会的灵芝女士介绍了珊瑚礁监测及保育公民科学家培训班,分享了课程计划和生态调查技术手册。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梁晓婷老师介绍了珊瑚礁生态保护新媒体科普体系的构建以及推广的相关进展。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徐少春老师介绍了黄渤海典型渔业生境——海草床的生态修复研究和示范。 大连海洋大学的付晚涛教授分享了盐田播种海草的相关技术和滨海湿地的保护进展。 此外,惠州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的路小轩女士,介绍了蓝色海湾在惠州本地开展的海滩垃圾清理与公众科普宣传活动——为海行动,见“圾”而动。 阳江市漠阳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徐婷婷女士分享了在阳江市程村镇开展的湿地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项目。 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保志愿者协会的毛秀娟女士介绍了在平潭坛南湾建设的自然学校。 关键物种保护 板块三中的项目关注鲎、海龟、中华白海豚等重要物种的保护工作。 华侨大学的颉晓勇教授介绍了闽粤鲎关键栖息地识别与保护行动。...
Read More

活动回顾|天府之国与海岸卫士

2022年6月25日,由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主办,方所成都店、自然圣境、鸣溪自然工作室承办的“我与红树林——中国-东盟儿童红树林绘画作品展”在成都顺利举办。本次画展得到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特别支持。 图片来源:GEI 本次展览的绘画作品选自2021年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举办的“中国-东盟儿童红树林绘画比赛”,作者是来自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的4至14岁少年儿童。这些纯真、质朴、充满童趣又富有创造力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东盟地区青少年儿童对红树林最真挚的热爱,从不同角度为观赏者呈现出了红树林的秀美与生命力。 大朋友与小朋友正在欣赏画作 图片来源:GEI “我与红树林”画展此前已在昆明、北京、北海与厦门进行了巡展,这次来到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我与红树林”画展希望可以为西南内陆地区的公众展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美景、红树林滨海社区独特的地理风貌、东南亚国家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东盟国家开展的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幕式当天,超过20个成都的亲子家庭参加了GEI主办的特别活动。通过红树林科普、红树林绘画以及趣味观展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了红树林的生态与保护知识。此外,参加活动的家庭还分别领取了一个“红树宝宝”(秋茄胚轴)。待它们发芽后,这些红树宝宝将被带回它们出生的海边,继续成长,守护沿海社区的安全。 小朋友们正在跟随专业老师进行红树林绘画制作 图片来源:GEI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植物群落,被誉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它不仅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海洋自然解决方案之一。 中国-东盟地区是全球红树林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有着世界上约33%的红树林。红树林形成的生态廊道,为红树林中的动植物、迁飞鸟类提供栖息、觅食之所,同时也为沿海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资源和安全保障。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正在导致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全球红树林面积正以每年21,200公顷的面积在减少,东盟各国的红树林也正在以每年0.25-20%不等的速率退化,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我们为大家展示了生活在红树林里的动物和植物 图片来源:GEI 本次画展于6月25日至7月10日在方所成都店进行展出,我们希望通过青少年儿童的画笔,提高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和理解,一起守护红树林,守护这道最具生命活力的滨海风景线。 图片来源:GEI

糟糕,我在海里看到了“幽灵”?

渔具大致分为三种: 1)被遗弃的渔具:指渔具操作者或所有者本可以控制或回收这些渔具,但因不可抗拒力或不可控的原因,故意将渔具遗留在海上; 2)丢失的渔具:指渔具操作者或所有者无法找到或是难以回收的网具,最终导致渔具丢失; 3)其他方式丢弃的渔具:指渔具操作者或所有者没有做任何回收的努力或直接将渔具丢失在海上 。 为什么会产生幽灵渔具? 1) 若渔民做作业过程中,渔具被海底的障碍物挂住,如船锚、沉船、礁石等等,渔具就可能会丢失。 2) 与其他船只的渔具缠绕在一起(渔具冲突)、或者遇到暴风雨、或强烈的洋流都可能造成渔具丢失。 3) 如果在岸上没有处理设施或者在非法捕鱼的情况下,渔民也会在海上处理掉损坏的渔具,并有可能将其随手丢弃在海洋中。(如下图) © ghostgear.org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6%渔网、9%捕鱼陷阱及29%「延绳钓具」(longlines)因丢弃、遗失等理由,成为残留海洋的污染物。“幽灵渔具”这双隐形的魔爪不断伸向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甚至人类。在海洋中,这些“幽灵”犹如无形杀手,时刻影响着你、我、它。 啊呜呜…! 我要喘不过气了!! 啥?! 这盐里怎么有股怪味… 随着时光的推移,幽灵渔具最终会分解成微塑料颗粒,散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从海岸线、地表水、到海床沉积物,从北极到南极,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最终,它们也会通过食物链回到人类的餐桌,影响人类健康。 韩国仁川大学和绿色和平东亚分部(Greenpeace East...
Read More

魅力金海湾,红树林的艺术人生|中国-东盟红树林儿童绘画作品展:广西站启动!

​2017年4月19日傍晚,习近平总书记映着晚霞考察了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这里有3,000亩蔚为壮观的红树林,有白鹭齐飞,虾蟹成群,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红树林生态美景。 ✦金海湾红树林美景 2022年4月23日,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和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技术指导下,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携手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管理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将中国、泰国、菲律宾、越南、缅甸和印度尼西亚六国的儿童红树林画作带到了金海湾,正式启动“‘我与红树林’中国-东盟儿童红树林绘画作品展:广西站”展览。 我们希望通过向公众展示中国-东盟区域内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美景、保护与修复行动和红树林滨海湾社区独特的文化习俗,提高公众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 在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的红色驿站里,立式画墙上展出了来自中国和东盟五个国家小朋友的画作。这些色彩斑斓的图画展示了小朋友们精妙绝伦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在小朋友的画笔下,红树林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来源:GEI 展览开幕当天,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以及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分别为参观者和下村小学的同学们科普了红树林知识以及红树林的“邻居”——海草床。活动现场,大家还亲手制作了红树林书签,并共同欣赏来自了中国-东盟六国的红树林画作。 展览期间,“我与红树林”视频集在红色驿站滚动播放,为所有到访者展示了中国、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小画家”的创作过程。 红树林在金海湾书写着它的艺术人生。层层叠叠,郁郁苍苍,红树向世人展露了“与风共舞,与海天辉映,抵御风浪,固淤护滩巩固海岸”的坚韧,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展览,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红树林,并加入我们的保护行列。 部分下村小学的小画家们也来参加了本次活动 图片来源:GEI 图片来源自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和GEI

它或许是新冠肺炎低氧血症的“救星”?

​聪明的你或许已经发现了封面图里的玄机, 猜到了本期推送的主角。 对,它就是海豚! 海豚和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它们需要用肺呼吸(划重点:后面要考),而不是像鱼一样用腮呼吸水中溶解的氧气。   此时,你的脑海里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什么海豚作为一种海洋动物,却不能随时呼吸?不能在水中自由呼吸的它们,是如何拥有如此强大的游泳和水下生存能力的呢?有着甜蜜“微笑”的海豚,是如何帮助科学家攻克人类医学难题的呢? 实际上,经过五千万年的进化,海豚掌握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能力。今天是世界海豚日,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种高智商海洋生物吧! 震惊!海豚从来不睡觉? 因为海豚需要用肺呼吸,所以它们每1-2分钟就需要浮到水面,将呼吸孔透出水面呼吸。与人类和其他陆生动物不同,海豚每一次呼吸都是有意识的,而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无意识行为。那么你可能会问,万一海豚睡着了,忘记呼吸了怎么办? 盲生,你发现了华点。 其实,海豚从出生开始就不睡觉,或者说它们只单独休息左脑或者右脑。在左脑休息时,它们的右脑保持着清醒,从而保证它们可以随时浮到水面呼吸。同理,右脑休息时,左脑是清醒的。 近期的基因学研究显示,海豚与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褪黑素!褪黑素是人类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在人体里起着重要的促进睡眠的作用。而没有褪黑素的小海豚,是从来不会犯困的呢!                ...
Read More

傍水而生,我们在印尼种下的“希望之种”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今年的冬季格外漫长。 我们渴望从“寒冬”中苏醒,去迎接春日暖阳,去拥抱自然美好。阳光、沙滩、浪涌澄澈、椰林飘香……关于海的一切,都令我们心驰神往。 1882年,莫奈前往普维尔(Pourville)的小渔村。在这里,他摆脱了生活和事业的压力,再次爱上了光与影的世界。 《普维尔悬崖散步》,克洛德·莫奈,1882 三毛在《一定要去海边》中记录到自己与大自然撞个满怀的瞬间:“海,在会车转弯的地方突然出现,没有防波堤的海岸,白浪滚滚而来。” 那一刻,大海以一种生命的姿态,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们眼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即使大海近在咫尺,我们还是会对这片无尽深蓝满怀期待。因为,傍水之处便是希望诞生之地。                                ...
Read More

You are donating to : Global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Fund

How much would you like to donate?
$10 $20 $30
Would you like to make regular donations? I would like to make donation(s)
How many times would you like this to recur? (including this payment) *
Name *
Last Name *
Email *
Phone
Address
Additional Note
paypalstripe
Loading...